英雄人物与民族认知
纵观历年来我国动画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在跨时空、跨文本的动画书写中被反复塑造的传统神话或传奇英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花木兰、哪吒以及《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等,都立足于传统文学语境,是中华传统精神与英雄情结的表达或当代诠释。这些英雄人物凭借在传统文学文本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作用,通过影像化的再加工与情节表达,一方面能够唤起受众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接受审美,再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动画对比与审视,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这种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学作品深处的民族意识,使之具象化、形象化和符号化。
在传播社会效果的理论框架中,拉斯韦尔也提出了传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强调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民族文化内涵的再书写与再接受,从而实现了民族文化作为遗产的传播与延续。国产动画英雄人物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无论是源自传统文学文本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还是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围绕时代和社会需求所创作的典型英雄人物,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英雄小姐妹、《渔童》中的小渔童形象,都是在特定民族历史的背景下,塑造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精神抚慰作用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人物的动画影像的表达,能够在更为形象化的接受语境中获得传承式的民族认同。
纵观中国动画英雄人物的发展史,可以提炼出两种英雄形象的塑造模式:
一是具有高度民族精神的英雄形象,如花木兰、渔童、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这些英雄形象的存在与国家民族复兴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这些英雄人物的塑造普遍以救亡图存、保护民众、捍卫民族尊严、奋不顾身等题材情节为主,在高度民族化的危机叙事中,塑造抽象或典型的英雄形象,借助动画的微观情境隐喻,让观众在观赏中间接体验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是具有典型个人英雄特质的英雄形象,在情节上以自我救赎、寻找自我的人性化理念内涵为表达,如孙悟空、大护法、姜子牙等,通过玄幻、神话的故事情节,在降妖除魔的曲折情节背景支撑下,经过一番持续性的斗争,最终胜利并在生死拼杀中重新认知自我、找寻自我和形塑自我。这类英雄人物的动画形象和情节塑造,兼备了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和孔孟哲学中的“人性本善”等诸多的文化理念。此类动画叙事一方面蕴含了劫贫济富、扶弱制强、除暴安良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和谐生态、多元共生、无我之境的道义理法,这些中国式的文化理念通过动画的通俗化、可视化手法,实现再传播。
无论是民族革命历史的隐喻还是民族文化内涵的嵌入与创作,均成为中国动画生产、个性化形象塑造和中华精神彰显的关键,也是形成中国特色动画作品风格与美学元素的核心因素。这些内在的因素作为动画作品传播中的关键信息,在面向大众传播的社会宏观效果层面,无疑是能够达成“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的,并且成为公众达成民族认知和文化认同的关键传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