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本章主要从传播的角度,尤其以传播学五大先驱之一的拉斯韦尔所提出的5W模式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国产动画英雄人物为研究对象,从传播主体、受众主体、传播源流、传播内容、传播媒介、跨文化再传播、传播效果等多方面展开分析,将动画影像生产回归到作为影视产业传播流程的本质观察之中,同时将动画英雄人物置于动画影像传播的核心要素之一,探讨动画英雄人物在建构动画作品、传播内容和进行媒介技术拓展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传播流程的关注既是动画英雄类作品实现其内在价值与认知或精神引导意义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更为有效的审视中国特色动画英雄塑造过程即内容生产过程和塑造策略以及达成效果的重要范式。基于传播学5W模式而进行的动画英雄人物传播的流程观察分析以及从传播效果,尤其是传播社会效果层面评判并反思中国动画英雄人物传播的价值和意义,能够更好地形成中国动画英雄人物的认知与评价,为中国特色动画英雄人物的生产、传播以及媒介技术化时代的再生成提供认识与思考,有利于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动画英雄人物的传播系统化方案的形成。
【注释】
[1]李曼丹.国产动画片英雄人物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18(09):135-137.
[2]麦克卢汉运用“后视镜”比喻新媒介技术发展对传统媒介技术和媒介生态的一种容纳与更替,这种功能也符合跨文本动画英雄人物书写中的历史当代性阐释与再阐释意义。参见:[意]艾琳娜·兰博迪.《从后视镜中看麦克卢汉的媒体研究——凹镜、螺线与人文训练》[J],文艺理论研究,2015(01):75-83.
[3]李广仓.格雷马斯矩阵应用于文学叙事分析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59-67.
[4]所谓元审美,即对原作品审美的再审视和评判。通过对原电视版动画作品的再剪辑加工,并通过哔哩哔哩等平台型自媒体网站发布以获取更多趣缘受众的关注、分享、转发、评论,实现了对原作品的怀旧、反思与内涵的当代植入,可视为一种“元认知”思维意识模式下的再审美过程。
[5]梁家强.符号学:从皮尔斯到莫里斯[J].北方文学,2020(02):123-124.
[6]20世纪90年代热奈特在其专著《副文本:阐释的临界》(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中,提出了“副文本:内副文本+外副文本(paratext = peritext+epitext)”的公式,论述了各类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副文本的空间位置,将其划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两大类。这里作为动画原作开发之外的周边产品开发可视为外副文本。参见:韩淑芹.副文本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差异研究——基于《鹿鼎记》与《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描写性对比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06):133-140+158.
[7]潜语境,指认知语境关系中作为无意识信息的环境内容,如社会文化、历史认知和个体经历等。参见:Bernard Brosseau-Villeneuve; Jian-Yun Nie; Noriko Kando.Latent word context model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J].Information Retrieval,2014(02):328.
[8]魔弹论:早期传播学效果研究的一种理论认知,强调接受对象对所传播信息毫无抵抗力的接受效果,所传播的信息就如发射的子弹,而受众就如被子弹射中的靶子应声而倒。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7.
[9]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指数,是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中发现的,同时还发现了“受众选择性接受”现象,并由此打破早期“魔弹论”的传播效果阶段,推动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2.
[10]彭广林.潜舆论·舆情主体·综合治理:网络舆情研究的情感社会学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5):142-149.
[11]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情感”“社会学”为并列关键词的搜索显示,最早出现相关的研究在1999、2000年,随后,情感在社会学研究中数年逐年递增,尤其在2015—2020年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维持在年均30篇左右。
[12]李华,刘立华.罗兰·巴特符号学视角下的符号意指过程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02):37-40.
[13][法]让-路易·博德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J].李迅,译.当代电影,1989(05):19-27.
[14]王逊,王鲁婧.发展史理论源认识论——我国露天电影展映研究[J].中国报业,2019(04):61-64.
[15][法]让-路易·博德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J].李迅,译.当代电影,1989(05):19-27.
[16]刘微.当代中国艺术电影与电影机器意识形态效果[J].名作欣赏,2013(06):154-155.
[17]许志强,李海东.“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融合及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出版,2015(20):47-51.
[18]张劲松.类型电影中的意识形态机制、层次与策略[J].文艺争鸣,2010(16):50-53.
[19]刘彤.“版权蟑螂”式维权:“视觉中国”系列网络事件反思[J].传媒,2019(23):87-89.
[20]付京香.加拿大电影史漫谈——访加拿大电影史专家George Melnyk[J].黑龙江史志,2009(20):84.
[21]章柏青,贾磊磊.世纪风云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影像——《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序[J].当代电影,2005(06):48-53.
[22]叶树平,郑祖安.百年上海滩[M].上海 :上海画报出版社,1990:116.
[23]王雪梅.网络小说改编剧价值呈现与效果反思[J].电影文学,2015(06):33-35.
[24]陈青生.“孤岛”时期的上海电影[J].电影艺术,1981(08):55-63.
[25]钱筱璋.党的电影事业从这里开始——回顾延安电影团的奋斗历程[J].电影艺术,1983(09):55-63+42.
[26]刘君.露天电影:从流动影像放映到公共生活建构[J].东南学术,2013(02):218-225.
[27]刘广宇.回望中国农村电影放映50年[J].四川戏剧,2011(04):66-68.
[28]小彤.中国电影院线的起因和发展[J].国际广告,2007(06):101-104.
[29]许志强,刘彤,李海东.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战略与路径[J].电视技术,2015(16):21-25.
[30]刘彤,曹典.影像传播视阈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价值”研究[J].当代电视,2019(06):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