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英雄人物的动画化样板
中国动画发展近百年,动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动画作为青少年很好的成长陪伴,在影视欣赏和教化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童年记忆和成长记忆。从视觉心理的角度,绝大部分对动画的记忆又来自动画人物的视觉形象,如80后的《海尔兄弟》,90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00后的《熊出没》等。这些动画在青少年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绝大部分还是里面的动画形象。特别在英雄叙事问题上,就必然造成带有“视觉定势”的动画样板形象的出现。这些对于动画的多维发展,对青少年接受多维、全面的动画形象认知和英雄认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过目不忘的视觉样板
视觉心理学就是视觉形象作用在人们心里的体验[5]。从中国动画史的发展来看,国产动画中英雄的塑造离不开人们对英雄的浪漫主义想象和期待,因此传统英雄的视觉形象就带有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复制和审美期待,从而形成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视觉样板。另外,从影视叙事的角度来看,英雄的塑造必须与反派和配角形成对比。在角色设计上面,姿势、动作和形象都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就像红色动画中的英雄都是伟岸、正直的形象,动画视觉上呈现浓眉大眼、刚正不阿的形象,这与反派的奸诈、多小动作形成强烈对比,因此在视觉上能感觉到明显的人物设计样板。动画中的视觉形象因为其夸张的表情和体态、夸张的动作和情绪表达,在青少年尤其是儿童中非常容易呈现过目不忘的形象,由于传统或者教条的原因,一般都会给英雄设计积极的动画视觉形象,比如红色等明快的颜色,塑造威武、正直的人物形象,这就容易给观众造成比较呆板的印象。国产动画还很少在英雄叙事上进行多维的人性化塑造,刻板形象造就刻板印象。
2.打破刻板印象的视觉英雄
传统的动画视觉设计并不是不可取。动画形象设计本就是需要可爱化、夸张化等手段来获取青少年儿童的共鸣和注意力。在视觉设计过程中,圆润的线条、醒目的颜色、夸张的动作和反应效果,确实具有其特殊的“视觉诱导”效果。但是在多元的角色审美角度,也需要我们按照年龄段或者叙事需要提供更多角色风格和倾向的设计,观众在获得多元审美的同时,也能在动画视觉的狂欢里找到和生活的平衡点,打破对英雄人物的刻板印象。视觉风格设计还要和粗制滥造区分开来,不能因为是以低龄儿童为对象的设计,就用低劣的套路式模板,在英雄等人物设计上偷工减料,应适当地在角色设计上加入细节和思考,真正实现动画审美、视觉审美。从动画技术主义的角度来讲,动画电影逐渐被成年人接受,主要还是由于动画技术深入人心。动画电影中的角色设计精致、细节到位,这就对英雄等角色设计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视觉叙事和文本叙事的容量不同,这些英雄人物呈现了成熟的影视风格,视觉设计不光是技术细节到位,更多是在人物的多维塑造上突出了特色。比如《大鱼海棠》里的英雄平民化、《白蛇:缘起》里英雄的多面性等,在视觉上都能体验到其人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