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传播与英雄人物的媒介间性认知
不同媒介技术形态所建构的立体传播矩阵空间为我国动画传播提供了多元的传输路径与接受语境,并且从媒介间性的传播价值而言,媒介矩阵之间所形成的跨媒介传播的间性空间逐渐成为动画创作被认识并得以开发利用的场域。一部动画作品依托于单独的媒介形态所进行的开发与传播,如电视动画片,其内在的动画原创理念和人物形象的IP价值的传播与认同实现是极为有限的。比如早期的一系列传统经典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因为此类动画,重点指向青少年和低龄群体,将大量的中年受众排除在外,电影虽然在当时是主流媒介,但是受时代局限,仍有部分群众无法观看。由此,一个从原画到情节再到分镜脚本设计的IP动画作品仅能止步于当时的电影传播之中。随着互联网媒介技术发展所拓展的多元媒介空间形态的形成,纸质动画、电视动画与动画电影、动画短片、自媒体原创动画等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动画内容可以实现互通共享,排除版权等考量因素之外,跨媒体的动画作品开发既可以实现一个优质IP的多版本再利用,拓展核心IP伴随不同媒介技术形态的表意形式;又可以在跨媒介的IP再生与艺术再造和跨媒介传播中实现受众群体的最大化,实现多年龄层,甚至跨圈层的受众联动效应。
如中国传统经典传奇故事《西游记》借助动画艺术形态的演绎与跨媒介的内容再开发,已经达成了至少四个版本的跨媒介内容形态:《铁扇公主》《大闹天宫》《西游记》电视动画以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虽然主要是借助电视和电影两种形态的传播,但是在不同版本之间,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叙事等方面的跨媒介创新,也赋予了上述作品的传统文化积淀及随时代创新的艺术生命力和接受群体的拓展。又如《火力少年王》不仅有真人版、电视动画版,还有一些粉丝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的再剪辑加工的系列短视频作品,实现了电子媒介和网络移动终端媒介的艺术跨越,并且在版本的摹写与再开发中,跨年龄的受众群体对于不同版本作品的接受也间接赋予原作品更具当代审美和元审美意识[4]的美学风格与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