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动画人才培养的起点

(一)模仿:动画人才培养的起点

早期的中国学派,有三件标志性事件值得记住。第一件事:1956年,中国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获奖,但该作品却尴尬地被许多评委、观众误会为苏联作品[14]。第二件事:1956年,由成语“临阵磨枪”改编的动画作品《骄傲的将军》出品,该作品积极探索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之路,在人物造型、场景、对话和伴奏等艺术创作环节,开创性地借鉴京剧等传统戏曲因素,被誉为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15]。第三件事: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汇聚了诸如万氏兄弟、新中国动画奠基者特伟、儿童文学家包蕾、动画导演王树忱等一大批大师,创作团队人数最多时达到200多人。他们拥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历,为中国学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6]。上述三件事情,清晰勾勒出中国动画人从模仿苏联创作手法走向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直至奠定中国学派的清晰过程,既是中国动画人蹒跚学步的印证,也是当前动画专业进行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极好借鉴。

1.形成一套模仿的教学框架

“模仿说”是人类艺术起源的主要理论之一,从古希腊文明的发轫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师的阐释,从西方美学史的典籍到国内主流的文艺学理论,“模仿说”的影响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动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写实、夸张、造型等训练都离不开对经典作品的模仿与临摹,模仿可以达到对初学者笔法的匡正和校对的目的。模仿的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全片的结构分析。选定优秀的中外动画作品让学生反复观看,并进行结构段落的切分,这种切分一方面是让学生把握全片的编剧思路、故事线索,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知所涉作品在开场、展开、递进、高潮、结尾等部分的比例搭配,通过对大量中外动画作品拉片、分解,将动态影像进行单画面的静态分析,让初学者了解作品的创作流程,还原人物动作、场景造型等形成的过程,引导初学者在模仿与临摹中渐渐进入作品的内核。这个部分训练有三个重点:一是要引导学生的观影视角从情节赏析中剥离,转向对段落关系、情节层次、人物或事件铺陈、事件递进等方面的深入研习。二是要让学生对作品既形成总体的框架认识,又在重点段落的提炼、把控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体悟,正确认识整体叙事与局部情节渲染之间的艺术关系。三是要让学生形成对开场、开端、展开、递进、高潮、结尾等影片结构的分析文本,文本内容应包含时长、情节概括、艺术手法、创作目的等的详细分解,以此来检验教学质量和形成教学闭环。

第二,经典段落的动作分析。动画作为一种典型的依靠动作来完成叙事的艺术作品,动作与人物、情节、矛盾、性格等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动画专业初学者要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故事情节的动作化表达,这就需要在经典动画段落中去发现行动线与故事线的内在关联,并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造型语言叙事的能力。这部分的练习往往以分镜头脚本还原的方式进行:一是确定经典段落,将影片资源导入到编辑软件中,针对每个画面的服、化、道、音、美、照等造型艺术进行静态分镜,并详细记录在给定的表格里,让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一部动画作品形成背后的技术系统。二是对经典段落的工程文件或原画作品进行分析,通过相关软件绘制作品的动态分镜,并进行深入的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作品的节奏,理解原画与动态的关系,提高实操的能力。

当然,动画教学中的模仿,除了追求高度的形似以外,还应体现在对内容、对形式的深度把控上,这就需要动画专业初学者在模仿之后进行适度的反思,并形成具有条理性、总结性的文字,聚焦声音与场景、色彩与形象等艺术层面,以达到对不同题材、不同造型艺术、不同技艺手法的和谐搭配与熟练运用。

2.开设系列传统文化的熏陶课程

中国学派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对苏联的模仿中蹒跚向前,民族化、传统文化艺术创作路径的尝试,成为中国学派彰显影响力的关键。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传统文化介入动画的创作之中,使中国学派彻底摆脱了模仿的阶段,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因此,动画专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传统文化,动画专业的学子也只有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才能找到自己独有的方向。

第一,开设传统文化赏析课。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近年来中国动画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无一不是在古典名著、民间传说、寓言故事中汲取和挖掘了宝贵财富。动画专业可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赏析》课,并设置五个教学专题:一是从百科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的属性及分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系统的认知;二是从时间的角度了解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化的演变,扩大学生选材的视野;三是从社会层面了解贵族和平民、官方和民间等文化的关系,提升学生草根化叙事的能力;四是从社会功能层面了解名号、礼仪、制度、服饰等文化的功用,丰富学生造型语言的素材;五是从经济形态了解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职业群体的差异性。这对动画学子在创作过程中把握中国题材、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开设中国学派与经典作品赏析课。目前国内相关高校动画专业开设的史论课程主要为《世界动画史》《中国动画发展概论》等,集中在对动画历史的线性总结与梳理,既缺少对具体作品的赏析和互动,又缺乏对中国学派动画的集中研读。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学派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理论成果,中国学派的形成、发展、沉寂及再出发呈现出清晰的演变轨迹,这些珍贵的历史故事应该被广大青年学子记忆。中国学派推出的优秀作品传递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美学思想,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作品将古老的水墨艺术与动画艺术相结合,演绎出具有含蓄、唯美意境的中国风骨;《猪八戒吃西瓜》《葫芦兄弟》《济公斗蟋蟀》等动画作品借鉴传统的剪纸、皮影等技艺,呈现出鲜明和高超的动画造型;《孔雀公主》《愚人买鞋》《崂山道士》等借鉴木偶艺术的表达方式,让人物和故事流露乡土气息……这些作品既是艺术经典,又成了民族文化符号,理应开设专门课程让青年学子集中学习和系统研究。

第三,探索中国动画叙事学研修课程。近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在传统叙事手法、结构及意旨等层面的研究,形成了诸如《中国叙事学》《中国叙事诗学》《中国叙事美学》等理论研究成果,这对深入认识中国动画的角色塑造、故事搭建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角色塑造是动画叙事的重中之重,中国学派成功塑造的诸如哪吒、阿凡提、黑猫警长、葫芦娃、孙悟空等经典形象,无一不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的营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简约、留白等艺术手法也影响到动画作品的叙事风格,如《三个和尚》全片无对白、旁白,却诙谐幽默、回味无穷。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传统故事讲述手法,不仅能向动画直接输送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而且还能给予动画学子创作理念、创作风格的顿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