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下的英雄观的缺失
未来主义是基于现实生活对未来生活形成的一种浪漫主义构想。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历史脉络里一点都不缺乏未来主义的影子。人们在朴素的科学主义推动下,开始向往未来,向往居住区域外的地方,甚至向往外星文明。但是在漫长的科举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复古”式的学术倾向,孔孟之道、儒学经典成为大多数读书人的研究重点,国家的价值引领也逐渐用死板的“八股文”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在近代历史中,面对工业革命推动的现代文明,“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人们对先进技术的学习,人们的思维更是被限制在“仿古”的停滞不前的状态。随着国家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中国在各个领域达到甚至超越世界平均水平,人们开始有了未来主义的意识,开始思考未来发展的道路。未来主义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在未来的引导下,只要是人们对更好生活状态的规划和想象都属于未来主义的范畴。例如我国在科技驱动下对外太空、深海的探索就体现了许多未来主义的价值,这种技术储备也反过来解决了生活中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生活质量。
但是在文艺作品中,很长一段时间是缺乏未来主义的,文艺作品不是缺少对未来的幻想,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实用主义审美在大众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近年来我们逐渐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艺术作品,这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观在发生改变,更反映了人们的思维和审美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未来主义的英雄是民族文化和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需求的集中体现。影视作品中对未来的幻想和设想,对青少年启迪思维、拓展想象空间,形成浪漫的未来观大有裨益,不仅能够引导青少年脚踏实地奋斗在当下,更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英雄不仅有传统英雄的勇猛和奉献精神,还有对未来的探索精神,能够推动整个国家未来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在科技行业出现的“中国航天精神”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在文艺作品中、在动画作品中,我们呼唤更多的《流浪地球》出现,呼唤更多的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幻想艺术作品出现,呼唤更多的未来英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