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绽放:中国美学与民族自信的结合(1956—1965)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充分调动了包括影视动画创作者在内的艺术家们的积极性,这时期不仅表现为国产动画片的数量迅速增长,还表现为国产动画片的民族风格开始逐渐形成,并不断走向成熟。艺术家们从动画短片开始着手创作,一方面,将传统的手绘与动画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将水墨画、皮影戏、木偶戏、剪纸、戏曲等国粹与动画技术相结合,逐步跳出模拟洋化的拘囿,突出了民族风格,推出了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优秀动画短片。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寓言动画短片《骄傲的将军》,该片讲述了一位得胜归来的英雄,因骄傲自满而荒废武艺兵法,因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脱离人民支持,最终被敌人活捉,从一位英雄沦落为阶下之囚的故事。《骄傲的将军》在中国动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不仅因其尝试了动画的喜剧风格和动画的寓言叙事,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负面的英雄形象。这既是对英雄叙事的丰富,又秉承了一种更加辩证的思想去认识和看待英雄。其实,《骄傲的将军》对于英雄的解读正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英雄的认识。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的开幕式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即使我们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源自《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在这里,毛泽东古为今用,后来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励志名言,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在国家建设、发展和改革中奋发图强、锐意进取。《骄傲的将军》或许正是在动画艺术创作的领域对这一名言的一种呼应。1960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立体木偶动画片《大奖章》,可以被视为是《骄傲的将军》负面英雄形象叙事的一种延续,该片塑造了一位骄傲自满的“驴冠军”,看不上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山地跑最厉害的,加之小狐狸的殷勤献媚,更是让“驴冠军”的尾巴翘上了天,结果在新一届森林山地跑比赛中,“驴冠军”却输给了勤奋的小熊和小猪。
孙悟空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英雄符号[4]。在孙悟空众多形象的塑造中,动画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类别,因其表现多元、形态夸张、富有张力等特点尤受人们关注。1961年至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该片选取“大闹天宫”这个故事题材进行创作,反映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歌颂了齐天大圣不畏强权、顽强不屈的英雄形象。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中国既因身为社会主义国家而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孤立、刁难,又因在美苏争霸中不愿成为大国冷战的棋子而左右为难,并试图通过严守自己的中立地位,孤勇、顽强地对抗世界两大势力。因此,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又从侧面折射出新中国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在1941年上映的动画片《铁扇公主》中,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虽然已初露头角,但是由于过分效仿西方动画制作风格而少了些本土意味,这让坚持中国民族特色动画制作方向的万籁鸣先生不甚满意,因此,他们决定要塑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美猴王,属于华夏民族的齐天大圣。这个任务交给了连环漫画《西游漫记》的作者张光宇[5]。张光宇设计了孙悟空的漫画、装饰画和戏剧舞台三种形象,万籁鸣导演都没有选中,他认为孙悟空应是“人—神—猴”的统一体,其形象要突出、色彩要鲜明、动作要有想象力。当时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严定宪[6]加入孙悟空的人物设计中。按此逻辑,创作团队又再次回归到京剧作品中寻找灵感。经过反复推敲、修改,最终确定了“桃心脸”的造型,并由严定宪修改后完成了定稿。这就是1961年经典动画作品《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该形象保留了张光宇原作中的“京剧桃形脸谱”“弯月形绿色桃叶眉”“大耳朵”“豹纹裙”“软布帽”等元素,呈现出一张具有中国京剧特色的孙悟空脸谱形象:棕色的头发、白色的面庞、绿色的月牙眉,红色的心形面孔中包含了椭圆形的倒八字眼睛和鼻子……万籁鸣高度评价该形象“神采奕奕,勇猛矫健”,京剧脸谱形象的孙悟空自此之后成为中国动画中的经典,享誉世界的中国学派也由此进入到创作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