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至尊强者”到“平民英雄”的转变

(三)从“至尊强者”到“平民英雄”的转变

“权力距离”是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强大的决策力的信念可以使掌权者和被掌权者分开”。社会中地位较高的人对于权力的接受程度较之于地位低的人更高,由此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不平等性带来的后果便是阶级对立和矛盾激增,就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的等级制度。处于等级最高处的人坐享更多资源,处于底层的人民往往食不果腹,当基本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矛盾就变得不可调和,上升到革命械斗状态。这就是英雄角色受集体影响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英雄角色也代表了底层人民,成为他们的化身,作为阶级斗争的精神信仰,以履行它经久不衰的使命。

对于近几年的国产动画片,有人戏称是“熊羊二人转”,“熊”指的是《熊出没》,“羊”指的是《喜羊羊和灰太狼》。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国产动画片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几乎都围绕着动物和植物做文章,虚拟题材较多。与日本、韩国相比,国产动画片在历史题材方面创作较少,主要是因为真人真事的创作难度很大,很难达到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完美统一。20世纪60年代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一个代表,其他要么真实度不够,只是“借壳”,大部分内容仍为虚构,要么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统一不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雄冯子材》《戚继光》《翻开这一页》,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因为它们皆以历史人物为蓝本。国产动画片不能只有小猫小狗,应该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呼唤更多的“平民英雄”。“平民英雄”与传统“精英英雄”又有本质上的不同,而时代发展也让近年来的英雄塑造更接近于“平民英雄”,他们贴近生活,他们是真实的人。尽管动画作品中人物塑造有着无限发挥空间,但是为了走向更大的市场,人物刻画还是要更接近普通人,以此拉近彼此距离,获得认同感。这种平民化的趋势,一方面是为了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角色身份多样更好取材的特点。

目前,塑造“平民英雄”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赋予普通人某种超乎寻常的能力或者经历,改变其既定的生活方式,以原有生活轨迹为主线,确定新的英雄性格。此类英雄形象本身就是普通人,拥有着普通人原有的思维方式,这样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感,本质上是普通人的不普通经历而已。例如《邋遢大王奇遇记》中的邋遢大王和《魔方大厦》中的莱克,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完美的地方,这样在一开始就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当他们带着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完美经历无数冒险,用自己的勇气和善良让自己变得更好之后,就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引起自身性格转变。二是英雄身份的剥夺和重塑。这种方式让本来是英雄的人暂时失去了作为英雄的能力和身份,使其体会正常人的生活,当危机出现时,运用普通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化解危机的过程既是英雄重塑的过程,也是重新确立英雄心理精神的过程,并能由此让英雄重新获得英雄身份。近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年兽大作战》《小门神》等国产动画电影均有类似的消解英雄身份再重塑的情节模式,在新的生活场景、新的行为确定中,观众也会怀着新的期望看待英雄的所作所为,充满新鲜感。

无独有偶,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角色同样大多出身草根,这种“平民英雄”角色的设定能够深入到现实社会以及人性层面,以一种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形象拉近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赋予角色亲和力,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的对个人英雄的崇拜。最具代表性的“平民英雄”动画是迪士尼在1992年出品的《阿拉丁》。与早期英雄形象不同,主人公阿拉丁是一位混迹街头的小偷,为生计所困的他因四处行窃而被人追打。内心拥有美好梦想和正义感的阿拉丁在灯神的协助下制服了企图篡权夺位的贾法,最终获取了公主的芳心。阿拉丁式的“平民英雄”有别于高贵的王子或超人,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这种凡人英雄的成长历程在迪士尼动画电影中逐渐成为主流,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而获得成功,这些思想、思潮和方法正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国产动画的创作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