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审美提升

(四)中国叙事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审美提升

中国的国际传播在文艺领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天然的需求。文艺的对外传播对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尤为重要。另外,中国叙事与文艺创作进行完美结合,通过文艺作品强大的传播效力和相对容易的接受方式,让其成为国际传播中最重要的方式,特别是在当下传媒国际化,移动短视频全球流行的大环境下,在影视动画领域传播中国叙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应该以怎样的创作和传播态度书写影视领域的中国叙事,是由文化艺术追求和审美决定的。李镇认为“‘民族化’作为一种‘方法’,确实为动画创作带来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如果作为一种‘标准’,则夸大了中国文化的功能和独特性,走向文化保守主义。”[8]在艺术追求上,首先要提出的就是“艺术无国界,但是艺术家有祖国、有爱国主义”。这是在进行中国叙事的时候艺术追求的根本,也最能体现中国艺术家的爱国情操和艺德。其次,一定要充满中华文化的自信。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价值追求是建立在对本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的自信和热爱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将本土文化的精髓以更好的方式传达给更多的人和国家。再次,必须要有一种自豪的国际视野。作为国际传播的艺术创作,必须遵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观念,同时注意国际化流行的艺术表达形式,抓住本土文化内核的同时又要注意兼容并包,不能否定本土的优秀文化。最后,要极力挖掘本土文化的精髓,创新形式和表达载体,把先人的智慧和当代的思考结合,形成强有力的具有时代艺术品位的艺术作品。

中国审美是中国艺术对外传播中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地域和民族风格,每一个作品都体现了当地人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审美倾向。这种地域和民族审美造就的文化上的审美差异并无优劣之分,这是在国家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必须要认识到的问题。中国目前的审美面临着对内对外的双重问题。对内而言,在经历了百年的落后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后,整个民族审美倾向是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否定,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推崇。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由于国家和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和近代工业文化的冲突,更是因为当代的文化生态和传统文化已经有了长时间的“陌生感”。另外,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会把西方社会的经济发达等同于西方文化的优秀,以至于一部分人形成一种崇洋媚外的审美观。因此,在我们中国强大起来的时候,人们基本的物质要求得到了满足之后,国人内在的审美需求就从对“外国的月亮圆”的质疑中开始“回溯”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寻找属于每个中国人,符合中国人集体审美的标准和倾向。总之,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文化审美需要有国际化的眼界,也要有中国特色的审美修养,更要有引领国际审美的勇气和包容。“走出去”就是要把优秀中国文化带出去,把优秀外国文化带回来,并且不忘记中国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