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沉默:“文化大革命”时期动画的桎梏(1966—1976)

(四)英雄的沉默:“文化大革命”时期动画的桎梏(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十年,在“四人帮”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和生产遭受了致命的破坏与冲击。1967年至1971年,中国各地的美术电影制片厂完全停产闹革命。1972年至1976年,全国只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恢复生产美术片,并且动画片产量极少。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所谓“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7]等错误指导思想影响下,美术电影只能创作生产极“左”的美术片,在美术电影的艺术特点、制片方针和服务对象等方面均误入歧途,中国动画很快沦为阶级斗争的宣传手段,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恢复创作、生产后,至1977年,主要是以创作政治和教育两种类型的动画作品为主:如动画片《放学以后》[8](1972)、《小号手》[9](1973)、《大潮汛之夜》[10](1974)、《渡口》[11](1975)、《试航》[12](1976),又如木偶片《小八路》[13](1973)、《主课》[14](1975)、《树苗》[15](1976),再如剪纸片《万吨水压机战歌》[16](1972)、《东海小哨兵》[17](1973)、《带响的弓箭》[18](1974)、《出发以前》[19](1975)、《金色的大雁》[20](1976)等。

影片是社会的再现。它所表现的内容,都离不开时代赋予它的精神情绪与主旨[21]。这一时期动画片的英雄人物塑造,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人物的事迹以“阶级斗争为纲”,性别、年龄、地域差异等均被政治术语所消解。表面上看人物走进了社会生活的中心,但其实质是湮没了个体生活属性[22]。二是人物主要以少年英雄为主,其话语逻辑、独白对话、行动思想等与成年人无异,往往是站在整个民族和大集体的角度行事,少了稚气、童趣和可爱。三是英雄成长的环境以写实为主,或反映火热的战争场面,或折射基层群众同心协力的场景,动画艺术的夸张、想象、趣味等均被摈弃。

毋庸置疑,从1966年至1977年的十多年间,社会的动荡造成了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滞后,人才培养上更是经历了一次断层,老一辈动画艺术家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年轻一代动画人的艺术生命也经历了长期的荒废[23]。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个时期诞生的动画作品虽然是极“左”思潮的产物,英雄人物形象“高、大、全”“红、光、亮”,如今不少作品已被“封禁”或被世人所唾弃,但客观上这些作品也对中国动画在写实风格上的探索和实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近年来动画领域兴起的红色叙事等,或多或少还是汲取了其有益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