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深入人心的形象是视觉艺术成功的标志。成功的动画形象能够体现出角色所处的时代、地域、民族等背景,体现出人物的形体、年龄、职业和心智特征。面对日益扩大的观众群体,动画形象不再仅仅局限于少年英雄,那些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角色,特别是那些身陷逆境、始终遭受挫折,但是从未放弃追求的拼搏者,更能够唤起各个层次的观众的情感共鸣。优秀动画作品中的经典形象,以其独特的创新效果、互动方式和审美体验,成为极具市场号召力、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偶像,而且历久弥坚,培养出从祖辈到孙辈的一代又一代忠实“粉丝”。
动画形象有其自身的技艺创作规律和价值取向。现代动画形象设计必须遵循鲜明、简洁、趣味化和拟人化的基本要求。简明而不失准确、抽象但不乏生动,细节夸张的动画形象,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和想象空间。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国产动画中的一些经典形象声名远播,甚至成为国外动画创作和产业开发的活水源头。如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道具服装极具中国特色:片头片尾的动画充分融合剪纸、水墨、皮影等中国传统艺术,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和武功拳法的设计,特别是山水、建筑、针灸、筷子、毛笔字、爆竹等艺术细节充盈着浓浓的中国风情。但人物的思想精神、语言对话和行为举止却被彻彻底底美国化了。《功夫熊猫》既是国外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成功开发,也是对中国动画如何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拓全球文化市场的强烈拷问。如何摆脱有“功夫”、有“熊猫”,却无《功夫熊猫》的尴尬局面,现实而迫切地摆在中国动画产业的面前。
【注释】
[1]熊元义.当代人物形象理论的发展[J].理论与创作,1991(01):76-78.
[2]艺术概括,就是作者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37.
[4]邱紫华.论人物形象理论的发展[J].文艺研究,1984(06):11-12.
[5][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02.
[6]王永恩.孟称舜的人物塑造论[J].戏曲艺术,2001(04):36.
[7]荆溪,李松扬.简论中国古代人物类型理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1996(05):44-46.
[8]李桂奎,黄霖.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J].文史哲,2005(01):103-109.
[9]张婷玉.金圣叹的人物创作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90-93.
[10]张维昭.论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审美心理机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118-121.
[11]李桂奎,黄霖.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J].文史哲,2005(01):103-109.② 张世君.历史中的人物典型论思考[J].外国文学研究,1997(04):7-12.
[12]施春华.心灵本体的探索:神秘的原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64.
[13]严万祺,马中红.原型理论视角下国产动画的英雄形象塑造[J].当代电视,2017(07):100.
[14]庄锡华.国民精神与中间人物——邵荃麟美学思想一瞥[J].广东社会科学,1998(01):120.
[15]余岱宗.“中间人物”论的美学背景及其人物类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89-94+100.
[16]宇文平.批判“写真实”论[N].人民日报,1971-12-10(04).
[17]江天.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N].人民日报,1974-7-12(03).
[18]王哲.国产动画影片中英雄形象的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19]王竹君.英雄的狂想空间——解读动画英雄的人性塑造[J].电影文学,2019(04):131-133.
[20]陈昕.从《西游记》的电影改编谈起——当代审美下国产超级英雄的人物塑造[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4):58-63.
[21]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25.
[22]杨亮.一个人物,或一个世界——阎连科小说中的“人物”[J].文艺评论,2008(06):59-65.
[23][英]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59-60.
[24]崔雨橙.1950年代新中国动画片人物塑造的有关问题[J].四川戏剧,2020(01):117-124.
[25]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美术电影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1-2.
[26]杨晓林,丁真真.主旋律电影人物审美比较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69-75+102.
[27]严万祺,马中红.原型理论视角下国产动画的英雄形象塑造[J].当代电视,2017(07):101.
[28]李曼丹.国产动画片英雄人物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18(09):135-137.
[29]陶冶,杨晶晶.动画角色造型的设计原则[J].现代装饰(理论),2012(02):142-144.
[30]曹汝平.虽美非秀——中国动画角色形象塑造的当代遗落[J].电影评介,2010(01),9-10+88.
[31]刘海舒.论中外动画经典造型样式的文化内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3),26-31.③ 许元振.孙悟空动画形象的历史演变与艺术“场”[J].电视研究,2010(07):72-74.
[32]赵梦飞.国内红色动画英雄角色塑造研究[D].西安: 陕西科技大学,2018.
[33]周春红.国产动画片中民族走向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4]王玥晴.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J].电影文学,2015(16):119-121.
[35]赵梦飞.国内红色动画英雄角色塑造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8.
[36]聂欣如.什么是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7.
[37]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M]//[法]路易·德吕克.上镜头性.吕昌,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9-68.
[38][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法]吉尔·德勒兹,等.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哥电影.吴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7.
[39]聂欣如.什么是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49.
[40]康修机,张三聪.中国传统动画人物形象的民族化特征分析[J].电影评介,2008(02):17-18.
[41]徐克彬.全球化语境下的国产动画文化身份认同与构建——兼论动画的文化教育策略[D].重庆:西南大学,2015.
[42]李曼丹.国产动画片英雄人物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18(09):136.
[43]姜彤.中国动画片中诙谐配角形象塑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44]聂欣如.什么是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35.
[45]王哲.国产动画影片中英雄形象的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46]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52.
[47]康修机,张三聪.中国传统动画人物形象的民族化特征分析[J].电影评介,2008(02):17-18.
[48]徐克彬.全球化语境下的国产动画文化身份认同与构建——兼论动画的文化教育策略[D].重庆:西南大学,2015.
[49]王谨.动画电影中神怪角色设计的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96-101.
[50]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77.
[51]徐克彬.全球化语境下的国产动画文化身份认同与构建——兼论动画的文化教育策略[D].重庆:西南大学,2015.
[52]姜彤.中国动画片中诙谐配角形象塑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53]徐婷.绚烂的童真——动画中色彩视觉语言的情感表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119-121.
[54]祁凤霞,张艳梅,祁海霞,赵婷,李罡.中国戏曲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7):152-155.
[55]杨波.影视动画电影的声音设计考究[J].黄河之声,2010(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