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形成的外部因素
动画作品凭借自身优越的传播特性以及新奇、直观的方式成为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重要载体。其中角色的行为和思想倾向,更成为具体表象功能的可视化符号。英雄人物本身就是人性闪光点的具体表征,通过相关人员的提炼加工,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在人们的眼中,更加容易令人接受,其本质上是对真、善、美的提倡推崇,就如《九色鹿》中的九色鹿那般,其本身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不过是借助具体形象,将抽象的高贵品质形象地塑造成具体的事物,便于大众体会。《九色鹿》中,九色鹿用自己的身体为小动物御寒,体现了母性的光辉,让真、善、美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在九色鹿将要被抓捕时,它依旧相信人类没有恶意,其至纯、至善的性格特征跃然于银幕上。动画英雄人物的外部塑造过程中,主要通过四种途径达成:
一是性格塑造,观众会因为认可动画角色独特的性格而对这个人物产生认同感。比如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可能就让很多同样具有叛逆情绪的观众产生了认同,这是最具差异化的一种认同。
二是技艺塑造,观众会因为憧憬动画角色高超的技艺而对这个人物产生认同感。这种技艺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一些格斗技巧,比如《罗小黑战记》中的无限、《秦时明月》中的盖聂等;也可能是体育动画中的体育技巧、美食动画中的厨艺技巧等,美国的“超人”无疑就是这类认同感的典型代表,对技艺的认同是来源于人生理本能的一种认同。
三是道德塑造,观众会因为崇拜动画角色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对这个人物产生认同感。比如《少年毛泽东》中最后毛泽东开仓放粮的举动连地主都被感动了,这种以民为本的家国情怀让所有观众为之动容。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认同是最深沉的一种认同,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一种认同。在国产动画英雄人物塑造的体系中,即使一个角色再有性格、再有技艺,如果无德,那也不会是英雄,也不会成为经典,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是“技艺+性格+道德”的融合式塑造。经典美术片中的英雄往往是“技艺+道德”的组合体,如《神笔》中的马良有着高超的绘画技艺,同时也有着不畏强权、要为农民画画的德行,至于“个性”,在影片中虽没有得到彰显,依然不影响人们对其“英雄形象”的认同。又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从造型上就和人们心中传统的孙悟空、哪吒有所不同,显然是突出了个性化的原因,同时他们又都很能打、很有技艺,但是若说他们有什么让人感动的德行,恐怕也说不出。这就是国产动画发展中英雄塑造上的又一大变化,淡化道德属性,增强个性属性,从一种趋同性的审美转向了差异化的审美。不过未来,很可能会更强调“技艺+性格+道德”的三位一体式英雄,这样才能使认同感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