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动画人才培养的关键
中国学派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家群体,他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创作领域,拥有不同类型的艺术和技术禀赋,但却围绕着民族动画创作不懈努力,构成较为清晰、一致的艺术理想。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后,就十分重视美术、电影、摄影、音乐、编剧、灯光等各类艺术人才的汇聚与培养,以满足动画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创作需要,这对于当前动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多艺术门类的综合培养
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兼顾美术、影视、游戏、计算机图形等多学科能力诉求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培养。
第一,构建动画本体教育课程体系,包含理论模块(如动画概论、艺术概论和文艺学理论等)、造型模块(包含运动规律、造型设计、场景创意等)、叙事模块(包含分镜头脚本、动画剧作、叙事训练等)、赏析模块(包含动画大师研究、动画流派研究、经典作品拉片等)。
第二,搭建动画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包含二维技术模块(如数字场景手绘、角色原画、Animate等二维动画软件,以及可用于制作MG动画的AfterEffects特效软件)、三维软件模块(如场景制作、角色建模、曲线编辑等)、影视后期技能模块(如Premiere、AfterEffects、Shake、Combustion、Nuke、VR端游、手游、网游、页游等)。
第三,形成综合素养课程体系,包含影视模块(如视听语言、美术史、电影史、摄影艺术等)、有声语言模块(包含配音、台词、声乐等)、表演模块(包含动作表演、形体训练、无实物表演等)。上述课程要真正开设完整并达到其育人目的,最大的困境就是师资队伍的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应用性能力的不足、知识结构失衡、偏重理论研究等问题,如何加大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实操和指导学生创作的能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多艺术环节的匠心打造
动画创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团队活动,中国学派在创作《大闹天宫》时,原画创作人员就有20余人,他们遍寻各类壁画、宫殿和图文资料,在初期绘制阶段就耗时两年多、创作了十多万张原图,摄影师再一张张拍摄下来,组合成连续性画面完成动画叙事。正是因为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的艰苦努力、精诚合作,才开创了中国学派独有的民族风格,也使得国产动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第一,在动画工作室开展合作性教学。合作性教学是以学生团队为主体,教师仅起监督、指导和验收的作用。每个团队由3至5名学生组成,每个阶段围绕一个创作主题并整合几门课程资源,集中开展项目教学。合作性教学便于发现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的优点及缺点,将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弥补、加强训练,将表现出的优势及特长进一步提升和引导。合作性教学是师生之间基于成果导向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平等过程,对于职业素养的培育、艺术及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内培外引教学团队和创作团队。动画教学离不开美术、摄影、影像制作等应用型师资的通力配合,开展校企合作是培养教学团队的重要途径,国内动画专业可以尝试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将教学计划细化为多个模块,形成校内和企业培养交叉结合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后,由导师带入动画企业全面、系统地学习项目运作和图形技术,实现校内独立培养和校外辅助培养相结合的联合导师制目标,在达成学生能力诉求的同时也能够锻造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从而反哺课堂,提高教学的应用性,弥补行业性的不足[17];有效利用假期、周末等课余闲暇时间,在教师带领下参与企业长线项目开发与运作的“项目驱动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人物创作、故事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合成等步骤后,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的公益电影《三十年》、与四川新闻网共同推出的系列作品《筑梦70年 我与祖国共成长》,就是通过此种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大胆尝试;将企业引入到校内,采取校方建设工作环境、企业出资购置设备的“校企共建模式”,该模式可以全面整合校企双方的社会资源,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共同研发教学课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师生项目实战水平提升和企业效益最大化回报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