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性英雄人物到人性英雄人物

(一)从神性英雄人物到人性英雄人物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坚信:神话思维往往是从寻求某些对立存在的观念,然后在发展中逐步将这些对立进行调和。《俄狄浦斯王》展现了最典型的希腊式的悲剧冲突。俄狄浦斯出生即带有原罪,尽管他智慧超群、大公无私,敢与神做斗争,然而最后也逃不过悲剧命运。这种与不公抗争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既是对个人独立精神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反抗强权的心理。普罗米修斯更是这样一位既有牺牲精神,又兼具反叛与崇高两种矛盾特质的艺术人物形象。在神的眼里,他是背叛者、欺骗者,但对于人类来说,他则是拯救者、牺牲者。这种带有矛盾特点的形象让人物更具独特魅力,往往更能激发观众的情感认同。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3年制作的动画片《天书奇谭》里,袁公这一角色的人物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与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实现了高度重合。天神袁公因怜悯世间疾苦,盗取天书造福人间,他虽深知盗取天书是有罪的,但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人类做出了自我牺牲。袁公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伟岸形象,与历史上许多轰轰烈烈、慷慨牺牲的英雄人物形象一脉相承,能让观众受到感动和鼓舞[19]

《天书奇谭》(1983)

孙悟空作为中国传统神话史里威风凛凛的盖世英雄,“身上集兽性、人性、神性于一体,亦正亦邪。可翻天覆地,上闹天庭、下捣龙宫,甚至可闯阴曹地府去撕毁生死簿。人性赋予了孙悟空在道德层面的约束,忠于师父是他绝不能逾越的精神‘雷池’;神性则赋予了孙悟空行侠仗义、保护弱小的神圣职责与追求”[20]。抗日战争期间上映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1941)讲述了西行途中的孙悟空打败铁扇公主、借出芭蕉扇,带领师徒四人成功翻越火焰山的故事,激发了国人与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到底的决心与必胜的信心。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以促进艺术行业繁荣发展,科学领域突破前进,从而建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中国动画开始摆脱苏联模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风格[21]。《大闹天宫》(1961)中的孙悟空个性刻画非常丰满,塑造了一个调皮、不拘礼法,又有点小幽默的人物形象,颠覆了传统公式化的、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塑造手法,性格有优点亦有缺点,更加接地气、平实生动,能让普通人产生很大共鸣。在《大闹天宫》的导演万籁鸣的自述中,美猴王的“美”体现在他的聪明和乐观、机智和勇敢、坚毅和果断。他对群猴友爱,不以统治者自居,从而受到众猴爱戴。他不信“天命”、无须“神授”,只是凭借自身的才德俘获人心。

《大闹天宫》(1961)

21世纪以来的动画电影中,孙悟空造型的“人化”更为明显。而这种“人化”到田晓鹏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则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呈现中,导演摒弃了孙悟空的“猴性”而以“人性”取而代之,相较于观众记忆里根深蒂固的“美猴王”,压在五行山下已五百余年,丧失法力的孙悟空,已不再使用脸谱化造型,拥有着一张长脸和用冷漠来掩饰自己热情的表情,反倒更像是一位青春期的不羁少年。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

《伍六七》(2018)

何小疯导演的原创网络动画《伍六七》(2018),围绕主人公理发师伍六七寻找丢失的记忆的故事,展示了小镇的人情冷暖和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通过叙述主角在援助他人与寻求自我的过程中,结识各式各样的人,与不同人物之间产生了极富趣味的故事且最终以爱化解仇恨、敌对、冲突。主人公伍六七是个生活在小城镇里的邻家男孩,他没有一技之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有时甚至有点傻里傻气、笨手笨脚,但每次总能得到贵人相助,化险为夷。然而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刺客,有着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伟大理想。也许正是这样一位貌似平凡的英雄,才能让观众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激发起观众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