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动画的低龄叙事狭隘
说到动画的幼稚,主要还是从动画本体来讲,动画的故事蓝本和视觉叙事本就更符合低龄儿童的兴趣和接受。简单的故事线、奇特的人物设置和故事讲述、夸张的动作设计、“教化”的传统叙事风格,更使得动画在很长一个发展时期被人们误解为儿童动画。这种幼稚动画所体现的低龄叙事,不仅使很多动画叙事蓝本都选择用少年儿童、动物拟人化的方式进行塑造和叙事,更会把成年人的故事内容和角色幼稚化、夸张化,使得所有的故事蓝本到了动画世界都变成了可爱和幼稚的代名词。
1.幼稚动画的偏见
幼稚动画也称作低龄动画,主要指动画内容以低龄儿童观看为主,从角色设计、叙事到配音风格、教化目的都体现出明显的群体针对性意味[4]。作为“舶来品”的动画,我们对其的翻译也从音译变成“卡通片”,动画在人们的意识中也逐渐形成了可爱的印象。在我国动画的发展中,结合了木偶戏、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因此早期动画又被称作美术片。这些形式如民间戏耍一样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这些也造成我们将这一类型的动画作品和幼稚、低龄等词联系起来,直至今日,很多成年人也是以参与“亲子活动”的方式观看动画片。除了制作风格上偏可爱,符合低龄儿童审美,动画的内容也呈现出故事简单、叙事单一、内容教条的问题,在大量的内容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成年人对动画的偏见,哪怕以红色历史或者经典小说为蓝本的动画也是如此。
2.正确认识动画
从动画的发展史来看,动画的确有幼稚的特征,动画是针对青少年传播的,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符合青少年对世界初步认知的需求,应该说绝大多数动画的目标受众是低龄儿童和青少年。但是在低龄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特别需要适合不同年龄段,更好进行成长引导的内容,这些内容国产动画中相对较少,导致很多青少年把目光转向日本动画,形成壁垒,但日本动画对青少年成长有很多不利因素。至于红色动画,如《红军桥》《小八路》《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动画片在特定年代传播效果较好,但是在当下不一定能让青少年接受。再者,随着3D动画的技术趋于成熟,人们已经习惯了大制作的动画电影,这些动画从叙事到风格都已经能和普通电影媲美,也在慢慢打破成人对幼稚动画的偏见,人们逐渐接受动画的艺术形式和叙事风格,动画在成年人中逐渐形成了大批拥趸。近年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叫好又叫座的现象,就说明观众对国产动画的认可度变高,甚至出现了国漫崛起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