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英雄的教化叙事套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英雄崇拜贯穿了整个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英雄是自然崇拜和战争崇拜的产物。一方面,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特别是灾难面前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和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期待英雄能够出现,因此原始社会的英雄具有神话和“人的延伸”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战争更多依赖个人力量和精神,英雄的力量能鼓舞士气,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由此英雄在文本叙事中就成了神一般的存在,目的是教化民众,让更多的人崇拜英雄,提高整体战斗力和集体凝聚力。
1.教化叙事的英雄
教化叙事一直伴随着影视动画的发展,甚至从整个艺术发展史来看,教化功能一直都体现着艺术作品的观念表达需求。教化叙事和观念传达有出发点和表达形式的区别。从出发点来看,教化叙事宣传意味多于传播意味;从表达形式来看,教化叙事具有目的性强、英雄塑造扁平化、主角集中等特点。在抗日战争时期,战争英雄的塑造也使战争时期宣传工作的教化功能凸显出来。这里很明确的一点是,教化叙事并不一定没有积极作用,在战争年代,想要军民团结取得抗战胜利,这是必要的、特殊的宣传手段,影视动画作品具有“统一思想”的功能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在和平年代或者站在艺术本体的角度考量,就需要考虑教化叙事下的英雄塑造对作品艺术性的影响了。
2.走出教化叙事套路的英雄
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不管是媒体数量还是媒体技术的发展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人们对影视等文化需求和消费空前高涨,动画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对动画的技术和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传播的意识更加明显,因此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应注重影视文化内容的质量。英雄叙事走出教化的叙事套路是英雄叙事和英雄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当下的传媒生态中,英雄叙事回归艺术本身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首先,避免英雄塑造扁平化。在角色设计中避免“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套路,均衡人物背景、特点和正反派的界限,使戏剧化更加强烈。过去影视动画中一出场就能分辨正派人物和反派人物,从角色造型、灯光、化妆和配乐将正反派人物区分,这些如“剧透”一样的套路都不利于后续的叙事。其次,回归人性。英雄叙事离不开人性的关照,把一个英雄塑造得有血有肉,更加符合戏剧化设置和大众需求,更能唤起观众的共鸣,也更加有利于英雄传播,提升动画的英雄叙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