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的国际战略和国家形象建构不足

(三)中国叙事的国际战略和国家形象建构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叙事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了国际事务的协商解决;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贡献了军事力量;在其他国家的灾难中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和资助等。这些都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传播,也把以和平、友好等为基础的中国叙事传递到了世界各地。但是也要清晰认识到,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形成一种包围和打压的态势,目前中国在各个国际交往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特别是在文化领域,中国的国际传播还有很多困难。影视、动画等形式是当下最流行的传播形式,在这样复杂的传媒环境和文化交流氛围中怎样更好地做好国际传播,是一个软实力传播的国际战略问题。在西方语境下的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怎样突破这样一个话语体系的限制,怎样建构一个平等的国际对话机制和传递中国声音的平台,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同时中国叙事在硬实力的基础上也必须强调软传播的效力来消解硬实力竞争带来的问题,从而把中国的发展目的、合作态度、和平崛起的善意以及一个真实的中国传递给更多的国家。在国际战略中,硬实力是国家交往、合作甚至对抗中的硬通货,但是从软实力方面怎样链接这种硬实力和保持文化的贸易顺差,就需要综合运用文化实力和产业思维来推动中国的国际传播。

国际叙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并不是中国本身构建的国家形象,而是西方媒体和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近代以来,中国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落后贫困的印象,但是随着中国在军事和经济建设上的不断努力,中国社会实现了长足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在国外对中国还有刻板印象的时候,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就让西方世界如梦初醒;当国外还认为中国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获取市场的时候,中国又突然之间在科技等领域展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西方人的眼中除了一种历史因素造成的落后的刻板印象,还带有一种不愿接受事实的盲目否定。面对这种情况,唯有以体现中国实力的叙事模式让流言不攻自破。另外,在面对西方强国的质疑时需要正面回应,利用科技和传媒的力量争取平等的话语权,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迂回打开一个国际叙事的领域,把文化输出和文化企业“走出去”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力争国家形象建构的全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