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英雄人物跨文化传播的符号策略
符号化认知是人类思维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机制,依靠对客观现实形象的符号化加工与生产,人类能够实现超越客观世界的意识世界的发展,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符号学家皮尔斯将符号划分为三元关系:再现体(representment)、解释项(interpretant)、客体(object)[5]。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同时超越了语言的民族局限和差异,以图像为主体的“像似符”能够通过视觉的相似性建立认知的一致性,从而达成超越文化和民族的普遍认同。因此,影视艺术作为最具跨文化传播价值的“软文化”形态,能够借助典型的符号、视觉形象等,达成巨大的跨文化情感激发和认同作用。动画既是影视艺术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又具有超现实的影像想象创作空间,在这个丰富而又超越民族的想象空间内,动画影像可以创作诸多生动鲜明而又不乏启发和情感力量的英雄人物形象,并在超现实的英雄人物体验中实现跨文化的情感共鸣。因此,如何借助动画影像艺术去塑造英雄,怎样的英雄形象可以实现模因化的传播复制等问题,成为推动我国动画英雄人物国际化认同的关键。
英雄人物的来源类型决定了动画作品的不同创作思路。英雄人物的塑造既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和民间传奇英雄人物形象,又可以在经典故事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当代认知的英雄人物形象改编与再生产。这种取材于不同民族文化中经典人物形象的英雄塑造手法,因其具备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前认知”的接受铺垫,更易在同源的动画英雄人物创作中达成良好的情感衔接,甚至产生一种跨文本、跨时空的接受期待。因此,基于本国民众对于传统经典故事的认知动画改编与再创作往往在原文本的英雄人物的框架下进行,适当赋予受众新的认知体验,使得受众在看到动画改编的同名英雄人物之时,其原有的形象认知结构会顷刻间发挥作用,并形成一种新的接受期待,与新的动画形象结构进行比较,提升接受能动性和观看的代入感。如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闹天宫》等,均是围绕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的改编,只是不同版本在呈现孙悟空的形象及性格时有所区别而已。这种“改变”主要是基于时代的变化、受众的喜好和市场的需求等原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相较于以往的动画文本而言,更加的类人化、性格化和好莱坞化,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主要体现中国传统的绘画特色,偏向其本身作为猴的身形特色,色彩上突出中国人对黄色和红色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