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英雄人物跨文化再传播的当代性

(一)国产动画英雄人物跨文化再传播的当代性

我国动画的发展经历了审美艺术品、意识形态品、知识教育影像产品及市场化产品等阶段,最终兼顾市场运作与艺术创作,成为对内丰富民众影像内容题材,对外延伸动画作品受众市场,达成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提升动画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认同度。我国动画的当代发展,一方面,面临新兴媒介技术发展所营造的新传播空间、新市场关系以及新受众接受需求,这为我国动画的生产与创作提供了崭新且更具挑战性的内容拓展空间,例如:动画生产者必须思考如何更好地挖掘社会化媒体和互联网移动终端自媒体的原创生产价值,以满足新媒介传播关系下受众细分多元化、社群化以及趣缘关系化的新兴传播需求。另一方面,在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尤其是对外传播交流愈发频繁,国产动画的国际市场拓展以及作为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传播更加迫切的当下,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的动画影视作品是典型的软实力,开发、创作并利用好动画影视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价值,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国际认同度,同时实现国际化的文化交流与中国特色影像话语体系的建立。

如果说近年来我国动画行业愈发意识到动画创作与生产传播的国际化责任与使命,那么如何创造具有国际认同度和接受度的动画人物形象,构造符合多元文化受众群体需求的故事情节等,就是更为迫切且具体的问题。纵观当前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美国和日本动画产业,其动画人物的塑造也普遍采用了英雄叙事的结构体系。如早年的美国动画人物米老鼠、唐老鸭、小飞侠、大力水手、超人等;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知名动画人物变形金刚、希曼、绿巨人、蓝精灵等;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呈现了101斑点狗、飞天小女警,以及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的花木兰等英雄人物形象;千禧年以来,《蜘蛛侠:平等宇宙》《功夫熊猫》等作品充分展现了美国文化中英雄主义情结的情感煽动力和故事建构魅力,英雄人物形象的勇敢、智谋和坚韧符合跨文化语境中个体的精神追求。

日本大部分经典动画作品也是凭借鲜活生动的英雄人物形象,达成了在同时期的收视高潮,如《哆啦A梦》《高达》《网球王子》《名侦探柯南》《航海王》《灌篮高手》《火影忍者》《犬夜叉》等。不同于美国动画作品人物更加套路化的情节故事,日本动画英雄的塑造细腻、生动、形象,英雄种类丰富、想象空间大,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且在跨文化传播中不仅能够让作品得到其他国家受众的支持,而且能让观众在了解日本文化后,逐渐接受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国动画创作起步早,且在早期也有诸多具有高度中国特色与风格元素的英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九色鹿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绘画、木偶等形式构造,兼具了艺术风格与文化价值。但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动画过度侧重于教育和知识价值,在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缺乏国际化视野的探索,导致了国际认同度的相对缺乏,直到千禧年之后在国家号召与支持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人物形象在独特的故事背景中出现,才使得国产动画中英雄形象开始逐步收获国际市场观众的认可。

除了动画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外,基于社会化媒体如美国的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油管(Youtube),中国的哔哩哔哩网站、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平台中动画影像的传播,也成为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媒介的社会化媒体在进一步拓展动画影视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为动画影像生产与创作提供了开放的反馈空间和受众介入创作的便利空间。因此,动画短视频作品、动画经典影像的再生产传播,以及来自于民间动画创作者的动画影像生产、传播等,成为动画电影传播更加便捷、更加通俗、更加流畅的重要补充。基于此,国产动画迫切需要搭建以英雄人物为情感和认知核心的情节故事,在着力动画电影院线生产模式的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化媒体短视频传播模式,实现英雄人物符号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