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日动画英雄模式研究较多,涉及国内动画英雄的理论研究不足

(一)对美、日动画英雄模式研究较多,涉及国内动画英雄的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对动画英雄的系统性研究较少[6],在有关动画角色塑造方面的理论书籍里,绝大部分是针对美、日动画作品进行英雄塑造方法和模式的探讨,且大多止于案例式、零星式、简要式层面[7],如约翰·A.兰特(John A.Lent)主编的《亚太动画》、增田弘道的《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葛玉清的《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李常庆等的《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等,并未就动画英雄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美、日等动画大国的动画影片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英雄塑造与动画创作之间存在正向关系[8],并将研究的方向聚焦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商业个案,如美国的《功夫熊猫》《花木兰》《汽车总动员》等,日本的《海贼王》《火影忍者》《灌篮高手》等[9]。这些研究的出现,一方面加快了学术界辨析此类作品的创作手法和传播手段,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助推了美、日等国该类作品在外部世界的病毒式传播,其裹挟的意识形态、文化欺凌和种族主义倾向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扩散[10]。值得关注的是,在动画英雄的学术研究领域,缺乏中国式个案研究,关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