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扁平英雄人物到圆形英雄人物
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的第四章“人物(下)”中将小说里的人物划分为“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总体来说,扁平人物是静态的、简单的人物,往往只有一种或很少的几种特性,比较接近于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即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性格特质得到了极度的夸张,而使人物脱离现实生活的束缚,产生漫画的效果[22]。与之相反,圆形人物则是指拥有一些互相矛盾和冲突特性的人物,是动态的、有变化且复杂的人物。“他们最纯粹的形式,便是依照某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23]
福斯特认为扁平人物用一句话就能被表达出来。他们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易识别,人物带有明显的特征,一出场就能被读者辨认出来;二是极其容易被读者所记忆,“他们没有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会一直停留在读者心中。他们随着环境而变化,这更显现其性格是令人放心的。尽管塑造他们的那部小说会销声匿迹,但他们依旧不会被遗忘。”由于动画电影的叙事采取的是夸张的手法,人物的行为和造型也是夸张、幻想和虚构的,人物性格没有办法一一展开,因此,动画人物更适合于用扁平人物来展现。福斯特强调扁平人物特别容易产生喜剧效果,因此非常适合作为喜剧人物。比如《三个邻居》(1956)中自私的喜鹊、松鼠和老兔子;《胖嫂回娘家》(1956)中非常粗心以至于误把冬瓜当成孩子的胖嫂;《猪八戒吃西瓜》(1958)里游手好闲、贪吃懒惰的猪八戒。尽管扁平人物是依据某个简易的概念或特性而创造出来的,但福斯特则认为,扁平人物同样可以具有深度,同样能传递丰富且真挚的情感,彰显独具一格的性格特征。
中国的许多动画片,人物的塑造都相当扁平化,这些形象要么聪明机智、才能超群;要么勇敢坚强、意志超常;或是成熟懂事、明理胜过成人;或是具有呼风唤雨的小领袖气质。这些形象的塑造大多数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