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英雄人物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5W模式所界定的研究部分中,传播效果是传播流程的最后一个考量阶段,也是传播现象最为核心的指向性因素。可以说,任何传播行为的发生或者实施,本质上都是以一定的传播效果为目的的,甚至在传播行为实施之前,就已经涵盖了一定的效果预期。从传播学产生的背景来看,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传播学最早的研究范式:传播学五大先驱中,霍夫曼和拉扎斯菲尔德最早以美国大选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统大选中候选人的竞选传播行为与受众的投票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发现了以总统竞选为对象的传播行为中,传播内容即竞选信息并非直接通达民众,而是受到民众自身的“选择性接受”因素的干扰,传播内容并非如“魔弹”[8]一般直接左右民众的意识和行为选择。拉扎斯菲尔德由此提出了受众“即有政治倾向”(IPP指数[9])指标,成为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效效果论”的阶段,并愈发推动传播学专业化发展。此外,在“选择性接受”的理论影响下,拉扎斯菲尔德团队又继续发现了传播流程中存在的“二级传播”现象:传播信息的传输过程并非直接通达受众对象,而是经过了其中大量存在“意见领袖”的影响,“意见领袖”对传播者输出信息的理解、接受和再加工,显著影响了受众对信息的接受选择的效果。“意见领袖”“二级传播流”两大传播效果的发现并理论化,推动传播学研究从效果研究层面形成了典型的量化研究方法和以效果为目的的研究范式。
自20世纪60年代从中观层面提出的传播学研究“有限效果论”受到一定的质疑之后,拉斯韦尔、莫顿、拉扎斯菲尔德从大众传播对社会影响的宏观层面分别提出了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功能说”和“四功能说”,为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提供了基本的视角框架。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包括环境监视功能、社会监督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莫顿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传播的娱乐功能,更为科学地界定了传播效果的宏观层面。
国产动画作品作为电子媒介时期的重要影视产品的组成部分,加上动画作品制作和传播的载体电视,在当时的主流社会中更加强调内容的意识形态价值,因此国产动画的诞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动画创作中英雄人物的选择、设计与形象化呈现,从传播的角度而言具有显著且鲜明的社会功能,因此,借鉴传播学效果研究范式,从传播与社会效果的功能学说出发,国产动画英雄人物的传播具有民族传承与认知、受众情感依附、公众政治动员和文化精神表达四个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