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机器的传播考察

九、电影作为机器的传播考察

电影与意识形态具有天然的关联[13]。中国大陆地区百年电影史的演变,经历了20世纪初期城市电影放映、抗战巡回放映、新中国前30年流动放映和21世纪的宽屏院线放映[14]。技术在有力推动电影制作、放映和传播变革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着电影作为“机器”的内涵。

电影并不是中性的发声工具[15]。虽然国内学者早已认识到“视觉机器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关系”[16],但针对电影这种特殊的视觉机器尚未做太多深入的研究。法国学者让-路易·博德里最早关注“电影机器”,他不仅认识到电影机器作为意识形态的复杂性,而且试图从心理机器维度,拓展“电影机器”在制作、放映等物化层面的含义。但伴随着高清介质、3D影像与音效、虚拟增强现实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物化工具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博德里所建立的经典电影机器体系[17]。此外,体制机制等政策工具对电影机器的影响,国外学者虽有所涉猎,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探索的空间。与此同时,由于其与中国的特殊国情、价值取向与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直接性的“拿来主义”显然不能适应中国的现实需要。

因此,运用博德里经典的机器理论还原和廓清电影作为一种机器的属性,并通过梳理电影在中国大陆地区扩散、传播的百年历史,寻找出电影作为机器存在的发展轨迹、内在机理和运行动力,将有效解决技术发展、政策变迁后中国电影机器内涵和外延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