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视听语言
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对人物塑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镜头语言、光效、色彩、音乐的运用等几大方面。
1.镜头语言
作为影片最基本的单位,镜头代表了一种视线,一种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作为不同的叙事成分,推动剧情的发展,营造氛围情感。以影片开头部分为例,影片的开头往往用远景或全景镜头来交代出故事发生的时空环境,这种镜头语言为后续故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中景镜头是动画电影中最常用的一种镜头,作为一种不大不小的景别,中景镜头既能交代人物的动作,也能描写人物的表情,更能捕捉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物关系的构建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动画电影中得到普遍应用。
特写镜头具有聚焦和强调的作用,在动画电影的关键情节中,特写镜头可以突出表现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关键性的道具等,让观众将注意力放在某个对剧情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细节上,从而起到烘托主体、表达情感的作用。
在镜头角度上,俯拍镜头通常用来展现环境的辽阔,仰拍镜头主要用于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表现尊敬的心理。
镜头视点的变化造就了电影叙事丰富的变化,观众不但可以看到剧中人物的行为,同时还能够看到这个人物所看到的事物,也就是这个人物的主观视点。
2.光效
以美国动画为例,早期的美国动画追求柔和光效风格,而中国绘画不讲究光效,因此在某些中国电影的拍摄中人们会有意避开大光比的场面,创造出较平的光效。
3.色彩
我国的第一部彩色动画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小短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6)。该片采用的是分段设计,其色彩搭配、角色塑造以及场景构建都是色彩语言处理的典范[53]。
绘画性是动画片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使得动画色彩的创作过程将受到各民族民间传统色彩的影响。动画中的色彩设计表现在创作者能够吸收和借鉴各种创作元素,中国水墨动画《牧笛》《山水情》等在色彩运用上展示出墨色的“神韵”和“意境”,发挥了“墨分五彩”的魅力,具有淡雅、朴素的色彩趣味。
以《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为例,整体的人物和环境色彩上借鉴了中国戏曲、传统民间年画、中国壁画的色彩搭配。设计出既具装饰意味又带有民间、民族特色的色彩。与写生或绘画的固有色不同,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会根据角色所处的背景进行夸张创作,这些创作往往来自同题材的戏曲舞台。《哪吒闹海》中场景色彩基本遵循了青山绿水的色调,但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中却呈现出相应的差异。《哪吒闹海》动画在全景呈现时色彩基调为亮度较低的蓝绿色,蓝色这一色彩会给予观众视觉上宁静、祥和之感,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剧情处于开端。而剧情走向高潮,当龙王前去告御状后,山石的画面是血红色的,暗示着不祥的事情即将发生。当海龙王复仇成功之后,画面场景出现蓝黑色,衬托出场景的凄惨。而结尾部分,哪吒复活打败对手之后,画面场景又呈现出蓝绿色,而此时的蓝绿色与开始不同,它的色调更亮了,呈现出一片欢畅的景象。这些场景色调的变化基本源自其相关戏曲舞台色彩的变化[54]。
再如木偶动画《阿凡提》,其具有明快和活泼的节奏感,在人物色彩上运用了维吾尔族特有的明快、活泼、艳丽的色彩基调。在场景的设计上也用了丰富的画面呈现出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在剪纸动画《渔童》《狐狸打猎人》等片中,借鉴中国传统民间艳丽的色彩、强烈的冷暖色差,将场景和人物色彩设计得极其丰富、多变,给予了观众强烈的视觉体验。由此可见,在不同民族、地区的动画创作中,色彩运用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创作者的色彩偏好与风格。
4.音乐
动画电影同音乐的关系紧密程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电影,在动画电影里,音乐可以以人物歌唱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歌舞剧的形式出现。而作为背景的音乐在动画电影中的使用可以分为描写性音乐、抒情性音乐和象征性音乐。
描写性音乐可以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声响,描写“气氛”和“情绪”,也可以进行幽默和调侃,甚至还可以进行反衬。
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中的音乐设计大量运用了传统中国音乐,影片开始时的四海龙王翻江倒海,音乐采用了京剧武场出场前的号角;龙太子挑战哪吒时,背景音采用的是京剧中密集的锣鼓点;哪吒和小白龙海中打斗时,哪吒被石头包围在中间,手舞混天绫击退虾兵蟹将,此时的配乐是急管繁弦的京剧打击乐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配音也汲取了京剧艺术的精华,影片中的韵白和武打、舞蹈等动作都采用了京剧舞台艺术中颇具表演性的程式化的艺术语言,加之作曲家对二六、快板、流水、导板和摇板等板式的熟练运用,板腔音乐在这里呈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七十二般变化”,使整部影片散发着国粹的光辉[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