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发轫:一声民族主义的号角(1918—1940)

(一)英雄的发轫:一声民族主义的号角(1918—1940)

1918年,美国动画《从墨水瓶里跳出来》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强烈反响,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彼时的中国,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社会激烈动荡,革命运动此起彼伏,一大批有志的艺术家开始思考艺术创作如何与社会现实接轨的问题,比如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等中国早期艺术大师就怀揣“创作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艺术理想,投身到动画作品的创作中去[2]。1926年,《大闹画室》面世,该片通过讲述一个走出画中的小人儿和画家斗智斗勇,最终被制服重回画里的故事,将充满艺术色彩的情节和想象力的动画生动展示给观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后,这部作品的姊妹篇《纸人捣乱记》也应运而生,从此英雄主义走进了中国动画市场,并在后来的时间里,经无数艺术家的悉心呵护,逐渐散发出时代的力量。

《大闹画室》《纸人捣乱记》虽然被诟病模仿美国动画《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的痕迹太重,但在中国动画的叙事史上却具有独特的意义:画家可以被视为英雄的象征,小人儿可视为邪恶势力的代表,英雄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再将其放到彼时水深火热的社会背景中去思考,会发现作者试图向人们、向社会透露的又何止是“画家”和“小人儿”的故事,这或许还有更深刻的反叛、斗争与革命的情怀蕴含其中。因此,两部影片又可被视为中国动画英雄人物塑造的早期作品。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激起全国人民的觉醒,抗日救亡运动在各地开展。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中国动画的发展,反而引导了动画人的创作方向。1931年底,万氏兄弟创作了动画片《同胞速醒》,这是一部纯手绘的二维动画作品,该片开头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画面的尽头一头雄狮正在沉睡着,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打扰了睡狮。睡狮被惊醒后怒吼一声站了起来,阻挡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该片将“狮子”塑造为抵挡日本侵略者进攻的英雄形象。

历史的巧合总是那么让人唏嘘,在次年的“一·二八”事变中,万氏兄弟的家就被日军无情轰炸,同样被轰炸的还有当时对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这次劫难之中,万氏兄弟的许多手稿毁于一旦,诸多珍贵作品的初稿也不知所踪。在沉重的打击下,万氏兄弟并没有一蹶不振、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他们继续拿起画笔,以笔为刀,将对民族的热忱熔铸于动画作品之中,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倾注在抗日动画的绘制上,《精诚团结》《勿忘国耻》等作品相继问世,成为那个时代另一种抗日形式,鼓舞着一代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内容上,这些作品都是英雄形象的“群像抒写”,无论是剧情的设定、动作的设计,还是画面的表现都足以反映当时的国情,为唤起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