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本叙事的神话藩篱
影视是舶来品,动画的发展也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技术驱动的影视艺术,伴随着国外的技术,动画在中国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在老一辈动画名家的努力下,国产动画不仅走向了规模化和商业化,还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推向了世界,也为我国的文化输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使得中国动画有了独特的中国技法和中国特色。
1.经典文本成就中国动画
纵观整个中国动画史,每个阶段都离不开经典文本的影子,从《铁扇公主》到《封神演义》,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都离不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经典文本。经典文本就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经得起时间和大众检验的优秀传统文本,这些文本包括神话传说、小说和民间故事等等。大众对这些经典文本耳熟能详,同时也会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予期待。反过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观察,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了浪漫的解读,使经典的传说和故事变得更加经典。同时,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也有了更好的支撑,从统治者或者某一学派来讲具有维护其统治和稳固其学说的作用。另外,从个人塑造来讲,经典的传说和故事也需要“领袖”一样的英雄人物来树立社会标杆,有利于教化后人,形成个人抱负,进而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群体无意识”[1]。
经典文本有其成熟的叙事风格和广为流传的群众基础,但是最受欢迎的还是以神话故事为蓝本的英雄叙事。英雄自神话故事中承载了人们在朴素自然观下敬畏天地的幻想,这种浪漫主义又必须以人为基础来得到解决,这就是充满各种力量的传统英雄的由来。从不同时期的生产水平和人们的生活需求来讲,又诞生了勇武英雄(比如关公)、民族英雄(比如岳飞)、生活英雄(比如门神)、平民英雄(比如抗疫人员)等等。英雄在经典文本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也体现了其不可替代的叙事作用。英雄是经典文本叙事的对象和手段,英雄叙事也成为经典文本的重要特色。中国动画的发展以动画的低龄化传播对象为基础,将与之匹配的神话、民间故事中的英雄和大反派以“非黑即白”的是非观完美地结合起来,成功嫁接、顺承为一种亲民的艺术形式。可以这样讲,从中国动画的开端,到现当代的“重回经典”,经典文本中的英雄叙事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成熟且有中国韵味的文本叙事模式。
2.国产动画跳不出经典之殇
中国动画发展了近百年,经典文本的确为中国动画的发展,特别是获得市场认可和观众的满意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国产英雄人物也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动画开始重视全龄段甚至成人动画,由此带来的文本“炒冷饭”问题也不断显现。其实从影视领域近20年的翻拍现象也可以看出,在影视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国产影视作品的发展从技术主义推崇到文本回归,“编剧荒”尤其体现在观众对影片质量的要求和时长反映上,英雄的塑造也从单一的模式变成了更加接地气的平民英雄叙事。由此,从资本角度来看,国产动画,特别是国产动画电影都开始了以传统故事和经典文本为基础的“回溯”、改编或者“故事新说”,但是始终跳不出经典文本的叙事,同时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力求把动画电影的“生意本质”包装成传统文化的“护花使者”。这也就使得当下国产动画中英雄形象刻板甚至“四不像”,在国内文化自信的环境下尚能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在国际上就很难把中国的英雄文化输出出去。
从影视的发展规律来讲,影视文本在影视制作和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文本从来没有如此大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技术主义下模式化的好莱坞叙事似乎已经再难有叫好、叫座的观影狂欢。伴随着国漫的兴起,中国文化自信被重新唤起的同时,中国动画英雄的经典叙事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方式来呈现,宣传式的英雄观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同时从中国文化输出的角度来讲,国产动画英雄叙事不仅仅是叙事方法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英雄塑造和英雄观的国际化,英雄文本上的“啃老”不仅不能更好地传播国产英雄文化,更会使得英雄文本库的资源变得稀少,英雄叙事也会变得狭隘甚至“套路化”。由此,国产动画英雄叙事应该从经典英雄文本中抽离出来,和当下生活、时代需求、国际传播结合,以丰富多彩的新英雄和新英雄故事让国产动画有中国风骨、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