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英雄形象的外表样貌
1.早期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1922—1948)
国产动画因其人物表现出与中国受众相似或相近的思维模式、语言、风格习惯和价值取向,而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认同感。1931年之后,中国动画领航人万氏兄弟创作了一系列诸如《国人速醒》《精诚团结》《航空救国》《民族痛史》《铁扇公主》等佳作,以此来警醒世人,激发国人的社会意识与民族认同,为革命斗争做宣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万籁鸣创作了抗战救亡题材的动画宣传片,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暴行,痛斥了汉奸狐假虎威的丑恶嘴脸,发出了鼓励军民联合、抗战必胜的战斗宣言,表达了希望和平的意愿[32]。
作为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41)中的孙悟空形象塑造,尽管还是带有美国迪士尼动画卡通人物米老鼠的影子,但这却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第一次从文学名著中走出来,被搬上电影银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1949—1977)
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成立美术片组。1950年,美术片组从长春迁至上海,继而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并于1957年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一时期,各大电影制片厂开始大规模制造动画片,如《谢谢小花猫》《小猫钓鱼》《采蘑菇》等,这些动画片简单易懂、充满童趣。此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创作了一批以真人形象为主人公的动画,如《红军桥》《小号手》《东海小哨兵》《小八路》等动画作品,以中国风的绘画风格、戏剧语言和音乐元素,成为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中国内地首部真人与木偶全融合动画《小梅的梦》(1954)叙述了小女孩小梅不爱惜玩具,有一天做了一场奇妙的梦,在梦境里布娃娃与木头人全部复活,他们联合玩具朋友们帮助小梅把一件件拆坏的玩具修好,并搭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玩具王国的故事。该片想象丰富,充满童真,同时寓教于乐,活脱脱地是中国版本的《玩具总动员》。
特伟导演的《骄傲的将军》(1956)讲述了一个因打了胜仗而骄傲自满的将军,最终折戟沙场的故事。该片使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在大将军的面部和形态刻画中借鉴了京剧脸谱的特点,片中谄媚的小官的动作和表情也借用了京剧里小丑的角色。在声音设计中,将军得胜归来那铿锵有力的脚步配着京剧锣鼓的节奏,更是将将军的志得意满、不可一世表现得淋漓尽致。
1958年上映的《猪八戒吃西瓜》开中国剪纸动画之先河,塑造了一个可爱肥胖、贪吃懒惰的猪八戒,他那憨态可掬的神态、笨手笨脚的动作,让人喜笑颜开。此外,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优秀作品还包括《拔萝卜》《美丽的小金鱼》《老婆婆的枣树》《过猴山》《一幅僮锦》等。
20世纪60年代,我国动画在创作形式和选材上不断丰富,从黑白片到彩色片,再到与木偶、剪纸、折纸、水墨等艺术形式进行融合。这一时期,很多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
《大闹天宫》取材自《西游记》的前七回,创作于1960年至1964年。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创作者们通过参阅史料、走访宫殿庙宇,并从京剧、壁画、佛教文化等方面汲取灵感和传统文化元素。最终,该片在讲述富有神话奇幻色彩的故事的同时,塑造了鲜活生动的美猴王形象,画面炫目华丽,动作行云流水,也因此成为国产动画的里程碑式的作品。1961年,万籁鸣在《大闹天宫》的创作过程中,请来了国画大师张光宇担任美术设计,希望能创作出中国特色的孙悟空。起初,张光宇提供了三种不同版本的造型设计,但是没有一个能令万籁鸣满意。最终,《大闹天宫》中确定下来的孙悟空形象是白色的脸谱上绘制有红色的鸡心图案,咖啡色的脸型轮廓线,黄色的上衣、橘红色的裙子、红裤子、黑靴子。用万籁鸣的话概括就是“神采奕奕、鲜明突出”。
可以说,《大闹天宫》的主题、故事、人物、动作、音乐,始终都贯穿着浓浓的民族特色,这使盖世英雄孙悟空与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经典动画形象一起站到了世界动画舞台之上。法国《世界报》评论其完美诠释了中国的古典传统艺术风格,而这是迪士尼所不能及的。《大闹天宫》等中国动画电影震动了世界影坛,也在世界动画电影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名词:中国学派。
《大闹天宫》(1961)中的孙悟空形象
3. 改革开放后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1978—1999)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体制转型带来了文化艺术上的解放,随着国外动画开始进入中国,国产动画在多重压力下,也不得不开始谋求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破除了思想的桎梏,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延续了水墨动画的特点,而且取材范围也越来越广阔,如传奇故事《哪吒闹海》《天书奇谭》《葫芦兄弟》;讽刺不良社会风气、宣扬正义与美德的《三个和尚》《邋遢大王历险记》《黑猫警长》;充分展现人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鹿铃》《蝴蝶泉》《夹子救鹿》《山水情》《雁阵》等。
钱家骏、戴铁郎导演的《九色鹿》(1981)中的英雄形象九色鹿则自敦煌壁画。九色鹿修长健美、神采飞扬的外形让人产生了这仿佛是从壁画中跳跃而出的错觉,只是壁画的色彩因岁月流逝而有所侵蚀,电影则模仿了传统祥云的图形样式,在九色鹿身上增添了九个不同颜色的色块。
《九色鹿》(1981)
由徐景达执导的动画短片《三个和尚》(1981)取材于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塑造了一寺庙内的三个小和尚经历了缺水喝、寺庙失火以及齐力救火之后,合作吊水的故事。该短片在人物造型设计上心思巧妙、别具一格,寥寥数笔就传神地表现出三个和尚迥然不同的性格,幽默风趣地传递出朴实、善良、和谐的美感。简洁的线条与色彩运用,增添了动画鲜明的特色,精良的制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产动画主要是为了艺术而创作,艺术家们更多考虑的是动画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于影片的市场反响与商业回报则不甚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后,市场需求变化给国产动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快速增长的市场受众需求,对中国动画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将电视系列片作为主体的制作模式的形成以及起主导性作用的商业元素,导致作品在艺术创作方面严重缺乏推敲与磨炼,从以往高度重视艺术风格的塑造,转为优先考虑大众性与市场效益。”[33]这一时期的作品为了配合市场的需要和系列片的制作模式,在题材上比较广泛,如神话传奇动画片《葫芦小金刚》《西游记》;科普动画片《“1”的旅行》《奥运知识大百科》《山猫吉咪字母世界历险记》《学问猫教汉字》;成长题材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为歌狂》;企业文化宣传片《海尔兄弟》等等。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由常光希执导的《宝莲灯》(1999)被学界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宝莲灯》中,主角形象塑在承袭了传统(如人物在不同年龄、不同阵营的头身比、眼间距等)之余,又作出了许多革新:一是在动画技法上有了向迪士尼借鉴的痕迹;二是将配音演员的外貌作为人物外形塑造的参照标准,如形似徐帆的三圣母、形似姜文的二郎神等,这可以说是一次空前的尝试。
4.21世纪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2000—2020)
《宝莲灯》(1999)中形似徐帆的三圣母
进入21世纪后,为了追赶动漫强国的步伐,国产动画在动画创新和动画技术上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手工绘制方式被数字化取代,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动画作品的产量和数量。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中国动画英雄角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学派”所主导的传统精英文化范式被消解,与此同时,美、日动画英雄角色的特点被不断借鉴和模仿,大量的时尚、流行元素被加入故事中,使得动画英雄的类型化趋势逐渐加强。如动画电影《兔侠传奇》(2011)中的兔二与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008)中的熊猫阿宝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反传统、反经典精英文化的环境中,《十万个冷笑话》(2012)中的葫芦娃和哪吒的形象彻底颠覆了传统形象。哪吒有着成年男性的身材,体型庞大、行为鲁莽;原故事情节中葫芦兄弟的优势在该部作品中却成为其弱点。
近年来,《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在中国动画商业化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2022年2月,《喜羊羊与灰太狼》共计播出作品34部2573集(主线23部1982集,网络短剧12部677集),电影10部,舞台剧5部。喜羊羊的英雄团队的成功塑造不同于美术片时期的传统神话类英雄,而是坚持目前中国动画的创作风格,依靠简单、可爱的造型来吸引低年龄段受众的关注,将网络谣言、社会话题等流行文化融入英雄身上的做法也获得了更多观众的认同感。
《喜羊羊与灰太狼》(2005)
此外,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动画代表作品主要有《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之红星小勇士》《智取威虎山》《四渡赤水》《翻开这一页》《聪明的顺溜》等。
总体来说,国产动画的英雄人物形象从最初的代表着“崇高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逐渐向大众化的“人”的形象转变,甚至被代表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无厘头”“恶搞”等形象所消解,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新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