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美战神”到“个性战将”的转变

(一)从“完美战神”到“个性战将”的转变

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让中国动画的素材库丰富而又全面,与此同时也让中国动画保留了更多的民族特色。传统故事的讲述取材于传说故事,让其诞生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譬如哪吒是其母怀胎三年而生,孙悟空诞生于女娲补天剩下的灵石,他们的降生便异于常人。但是近年来的动画电影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渐渐倾向于个性鲜明的“人”,而非高高在上的“神”。他们不再百毒不侵,不再寿与天齐,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会犯错,会不完美。这种形象的转变、反差为更好地弘扬人性之美提供了方便,让观众不再觉得英雄高不可攀、难以触及,英雄反而更加接地气,更容易成为人们接受效仿的对象。从教育意义来说,“另类英雄”的塑造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尝试与进步。

说起“另类英雄”,不由得让人想起美国大片《地狱男爵》,该片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男主角作为一个英雄实在太另类。作为撒旦之子,地狱男爵一身戾气,天生好斗,且满嘴脏话。他被派遣成为特殊调查员,但最终,他依旧选择了正义。西方电影中的这种“另类英雄”现在很受国内年轻人追捧,但这种看似很“潮”的设定,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创作过了。不论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名著,还是民间传说,类似孙悟空、哪吒这样的“另类英雄”并不少,这种角色往往杀气很重,天不怕、地不怕,且到处惹是生非。“另类英雄”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不仅是因为他们拥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不完美的角色设定更贴近人性,毕竟,将英雄塑造得过于太完美,毫无瑕疵,本身也是一种失真,是不成熟的浮夸的表现手法。

此外,在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中,传统观念和文化有着特殊的地位,观看《西游记》动画版中的孙悟空形象、《新神榜:哪吒重生》中的哪吒形象,都是由完美的战神形象转化为拯救苍生的个性战将,这种人物形象的转变,其实就是我们探讨的结构语义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战神”转变为“战将”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身份的转变无疑能够提升动画形象的英雄情结。这种“接受”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加以升华与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