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情结:爱国主义与艺术理想的交融(1941—1955)

(二)英雄的情结:爱国主义与艺术理想的交融(1941—1955)

1941—1956年,中国经历了从抗日战争时的风雨飘摇到和平年代时的经济建设,绘就成一部动荡混乱与自强发展交相辉映的壮美史诗,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雕刻在了史册上。与此同时,抗日战争带给国人的忧伤、悲愤等情感,也给抗日国产动画中英雄人物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身处上海的万氏兄弟对日本侵华的种种暴行非常愤慨,受美国动画电影《白雪公主》的启发,决定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动画片。于是,他们从《西游记》中提取唐僧师徒过火焰山的故事,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由于影片诞生于抗日战争期间,万氏兄弟也有意借助孙悟空的斗争精神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这部动画电影一开场就以字幕的方式号召全国人民效仿西行师徒“坚持信念,大众一心,扑灭凶焰”,暗含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抗争之意。影片中,师徒四人和铁扇公主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不屈不挠地为扑灭凶焰而斗争,后者为一己之私反复阻挠。通过刻画师徒四人的英雄人物群像达到鼓舞人民的目的,进而强调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加强了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与此同时,影片弱化了人们对孙悟空大闹天宫、追求个人自由的刻板印象,突出强调了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疾恶如仇、忠诚、有担当的性格特点。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体现了爱国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交融。

1953年,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诞生,这在中国美术电影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该片改编自童话小说《红樱桃》,描写了小英雄阿芒与小动物们联合智斗大灰狼的故事。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受到了“英雄起于人民并依靠人民”“没有人民的支持英雄将无用武之地”等进步思想的影响,“小阿芒”成为我国早期木偶片英雄人物形象的重要代表。

1955年,国产彩色木偶片《神笔》诞生,该片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塑造了一个叫“马良”的穷苦放牛娃的形象。马良因意外获得仙人赠送的“画物成真”的神笔而招来恶吏迫害,经过与恶吏的多番智斗,他利用神笔将其埋葬在了狂风怒浪中。马良又再次回到人民群众中,为穷苦人创作和解决实际困难。该片塑造了一个人民艺术家的英雄形象。

1950年至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拍摄了《谢谢小花猫》(1950)、《小猫钓鱼》(1952)、《采蘑菇》(1953)、《好朋友》(1954)、《小熊的旅行》(1955)、《野外的遭遇》(1955)等作品,这些动画片以小猫、小狗、小鸭子等小动物为主要角色,采用娱乐手段对孩子们实施教育,使儿童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认同,基本奠定了中国动画发展“寓教于乐”的指导思想。“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这首在中国脍炙人口的儿歌《劳动最光荣》,是195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出品的黑白动画短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曲,这部动画作品用一种充满童趣的手法,讲述了做事三心二意的猫弟弟在认识并改正自己错误之后,最终钓到大鱼的故事。虽然这部动画中出场的三位主要角色都是动物,但它们传递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1949年后的中国步入新阶段,进入和平年代的中国经济急需恢复和发展,社会大众在思想认知方面有着强烈的信念感,无论对生活还是对工作、学习都充满信心,以至于猫妈妈和两只小猫的形象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特点——对英雄的刻画不再通过不同人物的矛盾冲突,更强调个人的蜕变,呼吁人们投身于社会建设,将镜头瞄准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用写实或者拟人的手法,通过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有趣故事和个人的奋斗历程,传递集体主义的热血精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