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与情感依附
情感作为人类生存、影响个体至群体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因为在先贤中被认为是非理性的,而处于被抑制和被忽视的地位[10]。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实证量化研究,尤其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发展,传统理念上所认为的理性认知主宰人类意识和行为的设想被推翻。在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中,机器人虽然能够通过算法和数据处理,实现信息的加工和行为引导,但是机械化的处理方式远无法真正达成与人类意识一致的高度,其原因在于人类情感具有引导认知、行为的潜在作用。而作为一种软性的感性影响因素,情感的潜在作用力在近期被诸多学者所认同并成为一种显学[11]。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动画的影像价值在于通过视觉化的元素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神经系统,达成多感官的神经启发和调动机制,除了认知作用的直接影响之外,情感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影视作品的传授规律在于借助电子媒介构建特定传播内容,尤其是以情节化叙事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并通过针对受众视听的感官刺激,充分调动受众全观感的神经反应。当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发展为影视作品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更为直接、科学的测量工具,例如:采用脑电波、眼动仪等技术手段,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受众在观看过程中的关注焦点、神经反应活跃度与视听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此外,基于弹幕的话语分析也可以通过关键词词频、关键词情感维度等测量,间接考察观众的情感维度随视听内容的变化过程。动画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动画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塑造,能够更为直观的将英雄的动态视觉形象,通过受众观看、接受、产生情感共鸣等进行代入与投射。可以说,情感是观众能否接受该部动画作品、能否主动进行深度思考的重要前提。国产动画英雄人物塑造作为动画创作常用的一种人物塑造和情节建构策略,主要通过以下情节或人物性格气质来达成观众情感的共鸣与认同:
首先,英雄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善良、率真的品行,能够给予观众一种情感的认同。如哪吒、草原英雄小姐妹、孙悟空等动画英雄人物普遍具有善良的个性特质,在不同的情节中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尚人格:哪吒继承父亲职责、小小年纪拯救苍生;草原小姐妹年龄虽小但识大局、担大任,帮助民众、保护集体财产;孙悟空虽顽皮但坚守不畏强权、救助弱小的善良本性。其次,英雄人物为完成一个重要使命经历种种磨难,其从不屈服的坚强意志,也引起观众极强的情感共鸣。女娲面对种种困难坚持完成补天大任,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几次想要退缩但仍坚持不懈,最终取得真经,沉香面临各路敌人阻挠仍旧坚持救母等等。再次,英雄人物自我救赎或者救助他人,实现民族振兴大业,与此同时也完成了凝练自我和重塑自我的精神升华,赋予了动画作品独特的情感代入价值。英雄人物或者影像叙事之所以往往以救赎、成长、励志等作为主题,正是因为观众乐于在观看过程中将自我代入英雄人物自我救赎或救赎他人的故事中,并在这种基于情感共鸣而实现的自我投射中,体验影视作品的视听乐趣与意义。因此,英雄人物所必备的自我救赎与拯救苍生的情节叙事,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观众观看中的情感投射与代入感,从而达成观众对英雄动画影视作品长期、持续的关注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