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英雄叙事归结于群体性价值但注重个人审美

(一)中国式英雄叙事归结于群体性价值但注重个人审美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是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同时人们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不等同于汉文明,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不断的民族融合。其间虽然也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强行推行少数民族文化,但是人们会发现中原文化不仅没有消失还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就是中原文化或者中华文化抵御外来侵略和同化的能力,近代中国经历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不仅有割地赔款的民族耻辱,也有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租界”“敌占区”和“伪政权”等,甚至进行“同化教育”,但这些都没能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能够在不同时期抵御外来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甚至影响外来文化,主要在于中华文化的群体性价值。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文化不讲究个人价值取向的重要性,而是把个人价值取向置于群体价值中来评价,同时也是对个人价值的升华和集体性评价。这种个人忠于集体的价值追求使得中华文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文化作为群体意志的稳定性表现,英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稳定的英雄崇拜的精神内核。因此中国式的英雄叙事带有明显的中国英雄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取向。英雄的英名不被遗忘,英雄的故事千古流传,人们记住的都是英雄对于群体的“大义”。这也就是说,中国的英雄标签体现了中国的英雄是群体的英雄、民族的英雄和国家的英雄,中国的影像叙事也就体现出了群体叙事的特征。

“英雄作为审美情结与审美对象,从来不乏文化想象。在人类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英雄都是被不断聚焦和书写的母题。”[10]中国英雄具有中华民族的群体画像,也具有个人色彩的审美风格。中国式的英雄叙事不仅具有群体叙事的价值追求,也对英雄个体赋予了人性化的审美。这种现象是由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决定的。首先,历史真实的英雄本就是活生生的个体,外貌、性格等特征具有差异化审美元素。特别是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等方面的个体性决定了英雄特质的形成,也成为英雄审美重要的因素。其次,传说中的英雄因为口头传播的不确定性逐渐形成了具有人们想象的个人色彩。这种“被塑造”的特质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审美特征,又因为具有“谣传”的夸张因素,逐渐形成了传统英雄审美的“猎奇”特征。再次,文艺作品中对英雄塑造的文本叙事需求决定了“戏剧化”的个人特质和审美特征。从人物塑造来讲,戏剧化的人物更具有吸引人的审美元素,也促成了戏剧、影视中英雄人物共性与个性审美并存的现象。最后,英雄概念的当代性决定了英雄观念的延伸和“平民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各领域的竞争加剧,英雄观念从大群体意义向个人化延伸,从“大牺牲”定义向“小奉献”定义延伸,从“时势造英雄”向“事实造英雄”延伸,人人都能通过个人奉献成为英雄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式英雄审美的个性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