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动画学子走向市场的安身立命之本

(三)融合:动画学子走向市场的安身立命之本

“中国学派”在为国产动画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在市场化运作、衍生品开发、资本运营等商业性方面存在不足,在人物调度、镜头运动、景别纵深等电影视听语言的运用上存在缺陷,在现实题材、时代精神、全龄化等叙事角度也缺乏更深入的探索。这些都是中国学派走向低潮,遭受欧美动画作品挑战和国内影视观众诟病的主要原因。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既关注动画作品的艺术性,又不忽略经典作品传播的商业性因素,是实现动画专业学科性教育与职业性人才培养融合的关键。

1.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融合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学派经过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转型时期,遭受来自文化市场的猛烈冲击,原有的计划经济生产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新一代动画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动画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更需要从创作观念和思维模式上进行转变。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汲取中国学派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新时代各种积极因素,试图开拓更加辉煌的新中国学派,概括起来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商业性上的探索。2015年,根据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演绎的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有效利用各类自媒体开启了“自来水”营销的先河,赢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电影语言上的探索。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刷爆朋友圈,该片有1400多个特效镜头,由1600多人集体创作,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三是现实性叙事上的探索。2020年,动画电影《姜子牙》用线条、色块营造的“封神世界”,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尤其是通过对主人公姜子牙青年、中年、老年等三个阶段的现代化讲述,展示了姜子牙的信仰建立、信仰打破和信仰重塑的过程,改变了人们对该人物的刻板印象,还原了动画人物作为人的心理动机、行为动机,最终塑造了一个让观众信服的人、尊重的人。

当下的中国动画已逐步融入国际文化市场的洪流之中,经营公司、管理团队、宣发营销等已成为中国动画深入探索的领域,这些都是动画学子不应该回避的方向。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度被禁锢在艺术的世界里,缺少市场营销、动画产业链、动画商业包装、文化创意产业等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其实,必要的商业性课程内容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动画市场的发展趋势、规模和偏好,促进其在选题、创意和创作阶段中市场意识的形成。商业、市场、营销等至关重要的词语应该尽快进入到动画专业的教学体系之中,并聘请真正在影视市场上打拼过、运作过具体项目的制作人来讲授。

2.学科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动画专业现有的诸如造型、设计、绘本、制作等课程,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科性素养的培养,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将动画成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分割,教师在每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逐步教会学生创意和制作手法,这种单纯的艺术教育模式正在遭受文化创意时代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已经从单纯的美术学科领域,向数字新媒体、视觉传达、3D、VR等多学科综合型领域转换,动画教育的开放性会越来越明显。这一方面要求动画作品本身应该与文化消费、文化管理、品牌营销等内容深度接轨和融合;另一方面也要求动画专业的课堂教学应该与文化创意企业密切联系,既培养学科专业性人才,又培养会策划、懂营销、善管理、精研发的综合型人才。

加强学科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就是要将实战化案例引入动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课程教学中的个案分析,大多止于对其艺术层面的学理性解构与赏析,很少涉及对个案形成的市场环境、受众偏好、版权、授权、衍生品等方面的解读。很多动画学生之所以选择动画专业,也大多源于对艺术的热爱,但对于一名即将走入动画市场的创作者而言,显然不应该因个人的喜好在学习之中对商业和艺术有所取舍。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背后不外乎有艺术、商业和政策三个主要的因素,个案剖析课程的教学内容除对艺术因素的探索外还应该在商业运作、政策因素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其他推手和动力,从而逐步形成一套整体的、全面的艺术创作思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