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幼儿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幼儿教师是一个拥有专业特质的职业,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幼儿教师应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的专业素养。就现实而言,幼儿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幼儿师范教育的基础也相对薄弱。从本书的调查来看,幼儿教育师资(以下简称“幼教师资”)供给与需求矛盾集中表现为:规模供给满足不了幼儿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现供给的相对过剩,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不高成为实现幼教师资专业化目标的瓶颈;城乡师资供给不均衡,加剧了农村幼教师资供需矛盾。特别是供给不足和不良供给同时存在,供给问题与需求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幼教师资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本书通过对D省幼教师资供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分析发现:师资供给的要素水平不高,要素配置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师资供给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地域结构、资源配置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师资有效供给的要求。究其原因,微观层面上,人才培养过程呈现封闭性,供需结构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宏观层面上,师资供给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不合理,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不足。总之,现实中的幼教师资供需矛盾与国家为幼儿教育规划的蓝图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如何缓解幼教师资供需矛盾,怎样配置好幼儿师范教育资源,实现院校与幼儿园高质量的协同育人,成为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也是本书致力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在对D省幼教师资供需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国家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运用的方法论为指导,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围绕实现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目标展开分析,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以期拓宽理论研究视野,增强理论应用价值。本书坚持从供需关系出发,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为支持,建构幼教师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重构供给主体体系,提出幼教师资供给体制改革方案,进行了幼教师资供给机制创新设计,以回应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增强对当前进行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实践意义。
本书共有八个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由、问题回顾及研究意义。第一章梳理了相关概念与观点,提出了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并据此建立了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三、四章对全国和D省幼教师资供需问题进行了现实透视,为本研究明确了问题指向,进而就其供给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究影响师资有效供给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成因,为建构幼教师资有效供给体系奠定实践基础和体系框架;第五章从基本需求、有效需求和未来需求三个层面探寻了幼教师资需求侧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为提出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解决方案提供供需矛盾体中另一矛盾主要方面即需求侧的依据;第六、七章以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了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建构了幼教师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对幼教师资供给体系进行了体制机制的创新设计,从而提出了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完整方案。
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师范院校不是传统师范院校的简单升级版,而是需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的组织重建,不是被动适应市场需要,而是要主动引领教育的发展,不是单线条改革而是综合性改革。笔者希冀以此研究为深化我国幼儿师范教育和幼教师资供给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给予的支持和山东女子学院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给予的资助。感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老师们给予笔者从博士论文撰写到形成书籍期间所从事研究的指导与支持,导师栗洪武教授对此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与期待,司晓宏、郝文武、陈鹏、张立昌、田建荣、赵微等教授给予了无私的指导。同时,还要感谢山东师范大学徐继存、魏薇、向海英、曾继耘等教授“扶上马送一程”的殷殷之情,董吉贺、洪秀敏、李剑萍、孙百才、孙艳霞等教授益友般的悉心指导,许多同窗同事的鼎力支持。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感恩的最好表达,就是笃定目标,传承学术精神,接续既有研究,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张根健
二〇二一年春于镜心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