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是幼教师资供给侧的要素之一,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同样需要体制保障。应用型人才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及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其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始终与社会需要保持互动协调。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幼儿园教师,其现代素养结构应当是多元的:既要有厚实的通识教育基础,又要经历扎实的专业教育历练;既要有宽广的知识基础,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既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又要有鲜活的实践性知识;既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要有合作学习与反思探究能力。要使师范生具有幼儿园教师的素养结构,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保障,在持续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必须力求使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上走学术性与职业性协调发展的道路,在观念上树立起既体现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又服务于社会、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新观念。[27]应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设置,筑牢师范生知识基础,重视师范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增强社会适应性。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防止通识课程的简单累加,增强其实效性。
二是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体系与实践知识体系的关系。课程的调整始终应当考虑学科、社会、学生三个方面的因素,实现三种因素的有机融合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最佳状态。其中两大知识体系的融合是十分复杂而困难的课题,也是阻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结果往往偏执一方,与幼教师资的专业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在构建应用型学前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当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实践需要,对专业类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对应专业学习领域的若干课程模块。每一个课程模块是一个融合理论与实践,集知识与技能、能力、信念与态度的聚合体[28](见图6-10),能很好地体现幼教师资供给的素质结构的要求,同时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可以补充幼儿教育改革实践的最新内容。二次开发是校园合作、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知识结构与个体认知结构的融合,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可能,采用问题导向与探究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图6-10 课程模块聚合体的形成
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课程的整合与分化的关系。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内容自成一格,互相缺乏联系,不易于师范生统整。课程的融合与分化是课程发展中的两种必然趋势,一方面知识的剧增和新的知识门类的大量涌现,知识分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另一方面知识间的联系愈加密切,一些交叉科学不断产生。课程改革应当适应这两种趋势的要求,不应固守于已经定型了的课程制度。现代教育制度把课程简单化为单纯的“制度课程”,这是“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在现代教育中日益占据支配地位、日益膨胀的过程,[29]课程日趋单一化和同质化,缺乏开放性和主体性,难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整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就是针对学科课程的致命缺陷,以各种整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为有机整体[30],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与创造内容,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同时,美国教师教育课程发展趋势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作为“固定知识体系”意义的课程内涵悄然式微,“动态经验建构”意义上的“大教师教育课程”概念走向实践,因此,科学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形成跨学科性的综合教师教育科目结构,组建高效的教师培养项目(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是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31]学前教育主干专业课应注重整合,削枝强干,同时增加与专业实践联系广泛、前沿的选修课程。专业课程的二次开发就是对专业课程先分化后整合的过程。
应当说明的是,课程体系的持续完善过程,也是多主体合作建构的过程,应当完善以处理好上述三种关系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课程优化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