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发展“滞胀”

(三)主体发展“滞胀”

经济学中的滞胀,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的滞胀现象表现为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矛盾状况,单纯用传统的需求管理理论来解决面临着两难选择。[10]作为幼教师资主要供给主体的各类学前教育专业院校(以下简称“院校”),在幼教师资有效需求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学前教育专业有效供给不足、其余师范类专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类似的“滞胀”现象和多种诉求之间的张力,抑制了其服务幼教师资需求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紧缺专业的办学规模扩大与压缩或停办就业困难专业的两难选择;捍卫大学学术性的自身逻辑与适应社会服务需求的外在逻辑之间的张力的合理应对;追求规模的扩张与培养质量的下降之间的矛盾处理;为增强竞争实力而不断综合化与坚守师范教育的价值取向之间的艰难抉择;不断推进自身改革的努力与用人单位的负评价之间的反差;内涵式发展遇到了来自自身与外部制度环境制约和体制机制阻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院校的人才规模供给与质量供给,使之无法面向社会需求开展有效办学。对此,有专家认为,随着师范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教师教育权力资源分配模式正从原有行政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转向行政、专业、院校、社会和市场等多主体治理模式。[11]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了高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及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教师、学生和管理层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高校不能固守精英时代的教育理念,应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建立由学生、教师、管理层和用人单位等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对话机制。[12]可见,引发院校发展“滞胀”,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原因。既涉及院校的办学观念、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内部治理等多方面因素,也涉及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幼教人才供给重视程度、转变管理方式、为院校分权赋能等问题,这无疑都触及人才供给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

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是在师范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而且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呈现复杂性、结构性的特征。问题的解决不仅涉及培养层面,也涉及资源配置、制度供给、体制机制等领域,推进幼教师资供给的改革势在必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停留在教育内部进行思考是难以找到合理答案的。若将问题置于当前我国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跳出教育看教育,用跨界的视角来分析教育问题,可能会起到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本书试图围绕“如何配置好幼儿师范教育资源,如何缓解幼教师资供需矛盾,如何实现院校与幼儿园的协同育人”三个问题,从经济学视角出发,运用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为指导,研究特定发展阶段我国幼教师资供给问题,提出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以更好地解决幼教师资供给中的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