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实践取向的专业培养模式
前面在幼教师资供给微观结构分析时,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本部分将从体制角度重点关注专业培养中各种要素的组合和运作方式,在人才培养体制中确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课程体系设置一脉相承的、以实践为取向的专业培养模式。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性质和功能的发挥,目前主要有以学科理论体系、行动实践体系、学科理论体系与行动实践体系交融为主导的三种专业培养模式,它们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实践为取向的专业培养模式,更加倾向于学科理论体系与行动实践体系的交融,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
一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看待和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不同的人才培养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观念,能决定教育中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从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式和功能的发挥。学科理论体系主导的培养模式主张理论与实践是线性关系、先后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因而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和应用。行动实践体系主导的模式则走向了另一面,认为应当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按照岗位任务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以够用、实用为主,自然不会顾及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两种模式取向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不同的特点,但就幼教师资的专业素养而言均不是最佳的模式。前面提到了幼教师资的专业性及特殊性,要求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任何走向极端的认识和做法都会影响师资培养质量。实际上理论和实践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大量的缄默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教育智慧只能来自实践,来自理论与真实情境和反思的结合。而且理论与实践之间不会是自然而然地结合,其结合需要中介。实践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论的应用,能提升理论认识,也能培养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在理论与实践反复融合与互动中,培养师范生“经验+反思”的学习品质。因此实践的价值在幼教师资培养中十分重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置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位置,在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以实践为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学前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当然实践取向不等于只重视实践而不重视理论,恰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必不可少的是其理论知识基础。教师的反思能力不仅来自实践,更取决于其理论功底。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从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32]确立实践取向是由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规律决定的,要改变的是理论学习的方式,而不是放弃理论学习。应用型人才并非不进行研究,恰恰相反,他们不仅在知识和理论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还能在理论创新方面常常给人们以启发,特别是他们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更具广泛的意义与作用。[33]
二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学前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其理论几乎完全建立在对学前儿童的观察研究与具体的师生互动实践基础之上,需要进行全学程的教育见实习。[34]因而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建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任务,也是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师范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同步的,不分先后、相互交融、互为促进。实践取向的师范生能力要求是综合的协调的,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反复提升的过程,并且体现在实践中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经验,开展教育的创新性研究。因而,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培养规律而建构,是基于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实践环节、专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全部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所组成的目标体系、方法体系、条件体系、评价体系的综合体,与理论知识的教学体系同步实施,同步构建。应当按全程实践的要求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将“进阶式”的实践课程目标和任务分布到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的实践环节中去,[35]同时细化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规程,加强实习过程中的诊断性指导,确保“临床实践”的质量。
三是完善校、园协同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是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将理论学习同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36]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还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直接面向社会和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创造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需要选择院校与包括幼儿园在内的社会合作培养的方式,即校、园协同培养模式。强化院校与幼儿园等幼儿教育用人机构的紧密型合作,将实践融入专业的全程培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智慧、创新创造能力和基于实践的问题解决能力。协同培养,是校、园双方在紧密协作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培养的需要将双方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突出两种环境的教育互补作用,强调双方师资的共同指导,并增进双方师资的专业化,使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幼儿园高品质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注释】
[1]孙绵涛,康翠萍.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10,31(07):69-72.
[2]陈一壮.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与圣菲研究所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区别[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5-8.
[3]张永安,李晨光.复杂适应系统应用领域研究展望[J].管理评论,2010(05):121-122.
[4]金吾伦,郭元林.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4(06):18-22.
[5]李丽.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区域创新驱动力研究[J].经济问题,2016(05):104.
[6]De Rosa,J.K.,L.K.Mc Caughin.Combined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Systems Conference,2007(01):1-8.
[7]陈一壮.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与圣菲研究所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区别[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5-8.
[8]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15-16.
[9]王保华,张婕.重新划分高等教育管理阶段:范式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7(10):29 32.
[10]别敦荣,王严淞.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6(04):1-8.
[11]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6.
[12]赵军.职业教育共同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3]吴秀圆.信息化促进教学点质量提升与师生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14]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观释义[N].北京日报,2014-11-03(023).
[15]谢安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22.
[16]本书编委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8.
[17]贾康,苏京春.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95.
[18]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0.
[19]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06):3-6.
[20]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55.
[21]尹后庆.学校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N].中国教育报,2016-09-28(005).
[2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23]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0.
[2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2.
[25]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六)——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1-16.
[26]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07):36-39.
[27]田建荣.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J].当代教师教育,2015,8(03):12-17.
[28]张根健,栗洪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完善[J].学前教育研究,2017(11):61-63.
[29]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02).
[30]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31]龙宝新.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概念重构及其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5(09).
[32]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17-21.
[33]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01):7-10.
[34]彭世华,皮军功.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控[J].学前教育研究,2006(02):17-22.
[35]卢伟,李敏.反思性实践:学前教育见习实习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16.
[36]汪泓.中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崛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