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省级统筹的分类规划机制

三、完善省级统筹的分类规划机制

前面提到师资供给的结构性特点突出,涉及供给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地域结构等方方面面,院校的发展各有自己的定位,应当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建构供给的规划机制时,应当体现分类规划、赋能增效的要求,省级政府(部门)应当注重对参与幼教师资供给的院校进行分类定位、分类指导、分类评估,鼓励多层次多特色发展,强化院校间的互补功能,不断完善省级统筹的分类规划机制。

1.类型结构上应当满足规模供给的需要

以D省为例,为了保证现阶段的专业规模需求,应当保持单科性院校和多科性院校的专业规模,使两者成为主要供给力量。师范类多科性院校应在满足师范类专业需求的基础上再发展非师范类专业。重点发展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院校,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强少数研究型院校,提升其专业能级,使其发挥对全省学前教育专业的引领作用。鼓励综合性院校参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可考虑通过加强综合性院校与师范院校的合作来解决其专业办学历史短、经验不足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其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幼儿教育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和院校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层次结构上应当重点布局专科层次

在较长一段时期,D省幼教师资需求学历层次以专科为主。应当通过资源集聚重点布局办好专科层次,优先发展师范专科、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支持高职规范发展。根据区域需求适度发展本科和硕士层次,尝试举办博士层次,为全省本科院校有计划地补充专业师资。同时打通师范生上升通道,扩大专升本、本升硕的招生规模,探索本硕连读等培养模式,形成人才供给的立交桥。未来适龄人口增长趋于稳定之后,将重点布局本科层次,逐步淘汰专科层次,将符合条件的专科院校逐步提升为本科层次或参与本科培养。

3.地域结构上应当注重均衡供给

重视院校供给的区域布局规划,其中既要重视院校的数量、层次和类型,又要重视专业的培养规模。重点围绕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幼教师资需求,在需求政策的配合下做好精准供给,同时兼顾民办幼儿园的师资需求,力求做到均衡供给。院校应调整加强与地方农村幼儿教育的合作,实习应采取两段安排为宜,为师范生提供到农村幼儿园进行专业实践的机会,同时应加强对师范生的乡土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使其树立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专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