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乡村为重点的均衡供给机制

三、建立以乡村为重点的均衡供给机制

有效的均衡供给机制是幼教师资供给引领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特征越来越体现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幼儿教育强调保基本、有质量的均衡发展,因而解决幼教师资供给失衡的问题必然是师资供给中的重点与难点。供给失衡主要体现在幼教师资供给在不同类别幼儿园中显示出的结构性差异,其中主要是城乡之间还有幼儿园不同举办性质之间的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长期固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拉大,还有城市内部新的二元体制,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7]教育的发展有别于经济社会发展,其基础性、先导性决定了城乡教育必须实现均衡发展,为此在幼教师资供给中应当实施针对农村和其他偏远地区建立特殊补偿机制,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具体建议措施如下。

一是在省级统筹下地市级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制订出农村和偏远地区幼教师资需求规划,在一定期限内逐步达到省定师资标准。二是地市级政府(部门)作为幼儿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重点解决好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看也都曾经走过甚至现在依然存在城乡教师供给不均衡的问题,安东尼·兹伯尔兹(Zabalze)等人的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产出量一定的前提下,一定时期内教师的供给与教师的相对工资是正相关的,特殊津贴是调节不同学校和地区之间教师供给量的有效工具。[8]因而,应当落实好有关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的政策,重点落实农村集体办园的教师编制和最低教师工资保障要求。省级政府应当将此方面要求纳入对地市级督政的重要内容,同时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三是省级和地市级应当实行面向乡镇及以下幼教师资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公费生制度,将幼儿园教师纳入特岗教师计划,保障面向农村的优秀师范生供给。具体在省级政策指导下由院校与地方实行定向合作培养,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在一定服务期限内到乡镇及以下幼儿园任教,享受编制、工资、进修等待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应当采取措施以在最有积极性的大学生中招聘未来的教师,改进他们的培训工作并鼓励当中最优秀者去最艰苦的岗位上工作。[9]四是国家和省级在院校布局和招生计划等方面要保障农村幼教师资的供给,做到每个地市都有专门服务面向农村师资供给的院校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设置面向农村幼教师资的培养培训专项,省级要加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力度,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引导地方重视加强对农村师资供给的投入。五是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服务农村。国外研究表明,开设与农村有关的课程,深入了解农村实际,可以显著激发教师到农村工作的热情。在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择业教育等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乡土教育,重视乡土特色课程的建设,诸如农村发展政策、乡土文化、留守儿童教育等领域。见习实习安排上不应排斥农村幼儿园,应当选择适当时机为农村生源的师范生安排专门的农村幼儿园实习,并与地方一起加强农村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习指导的质量。六是通过实行临时教师资格制度,淘汰农村幼儿园中的长期代课教师,院校与地方共同为持临时资格的教师提供专业修习条件,使其既能扎根农村一线,又能胜任教师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