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主体的主体意识缺失
除上述主要供给主体外,在幼教师资供给侧中还有其他主体:幼儿园等用人单位、师范生、受政府(部门)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等等,这里简要地分析幼儿园和师范生两个重要主体在幼教师资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参与意识不强
目前幼儿园作为师资的需求方,一般以用人为目标,与院校进行以师范生见习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其自身定位仅是需求方的角色,未将自己定位于供给主体,因而参与合作培养的意愿不够强烈,不够主动。表现为被动地接收实习生,有的让实习生跟班从事各种班级服务工作,往往造成以干代学;以工作流程为主,工作内容与院校实习内容吻合度不高;幼儿园指导教师配备总体上参差不齐,对实习中要解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缺少专业指导;院校与幼儿园的合作机制弱化,院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跟进不深,幼儿园现场指导不够;见习实习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反思促进作用不明显。另外部分承担实习的幼儿园资质水平不高,如果师资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容易给师范生带来负面影响,现实中存在院校选择实习园不慎的问题。
2.师范生职业选择意识与能力有待加强
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来看,师范生是其专业发展的起点。实习后便进入入职适应期,师范生与新教师双重角色互换是这一阶段专业发展的特征。从幼教师资供需来看,师范生也是供需一体,从接受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看是需求方,从幼儿园师资需求看是供给方。凝结在师范生身上的人力资本是供给侧全部要素配置的最终结果,这种结果的质量与效率是检验供给水平的标志,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师范生是供给侧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也可以说,师范生群体有多少人最终选择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有多少人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能达到教师的专业标准,有多少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幼教师资供给的规模和质量。
现实中师范生对职业的认识和选择受到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爱好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诚然,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多元化已经难以将一个人固定在某一个岗位上,但是我们的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高等教育目标定位上有人主张不应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应当加强基础教育,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变换,甚至有人讲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当为学生人生中最后一个职业服务,这些说法值得推敲。我们国家的师范教育历来是强调干一行爱一行,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立志终身从教,这种职业定位有利于人才培养。那么如何处理这两种理念的冲突就摆在院校培养的面前,而大多数院校顺应社会一般认识的多,主动加强学生职业信念和理想的少,包括课堂上、实习中、各种教育活动里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是比较薄弱的。近几年师范性随着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有所减弱,在相当多的院校中被职业性所取代,这是研究幼教师资有效供给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核心问题。
师范生专业能力结构中学习反思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近些年随着生源质量的变化在培养中被弱化了的地方。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必定是一名反思型学习者,既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这是职业和时代共同的要求。敏于观察发现,善于主动学习,敢于质疑批判,精于合作沟通,是反思型学习者的主要特征,它的实现取决于师范生自身的目标定位和内在的学习动力,但也与院校培养即教育提供的要素水平有关。从前文需求方评价分析看到,本科院校普遍重视知识体系的学习与建构,高职院校将实践环节更多地视为专业技能学习的载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师范生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在供给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环节上均有体现。
【注释】
[1]潘懋元.我国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兼论公、民办高校产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14):17-22.
[2]鉴于目前已经基本不存在纯粹的单一学科的学校,为方便研究,本书确定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全校中的比重以及其余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关联度作为区别单科性院校与多科性和综合性院校的标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占在校生总数超过50%为单科性院校,同时其余专业主要为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相关专业。
[3]基本信息出自学校官网。
[4]基本信息出自学校官网。
[5]数据出自本研究统计。
[6]基本信息出自学校官网。
[7]表4-4、表4-5数据出自2014—2017年D省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8]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J].教育与经济,1997(03):1-6.
[9]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06):3-6.
[10]柴葳.冲击“世界一流”的中国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5-11-06(005).
[11]秦金亮.高质量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探索——兼论中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第三条道路[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