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下幼教师资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二、有效需求下幼教师资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前面提到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需求是指有效需求而非所有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否则只能是一种观念的东西,不会成为供给的现实目标。同样,师资的有效需求也是指有支付能力的师资需求,而不是超越了现实条件对师资的所有需要。这种支付能力体现为政府和幼儿园等师资需求方为师资的引进所能提供的包括准入条件、编制、工资福利、工作生活环境、专业发展等在内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这些条件所达到的水平决定了一定时期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实际需求。现实中师资配备和需求的不均衡,也体现出了这些条件的差异水平。要准确把握师资的实际需求水平,应当从产生这些差异的因素分析入手。

1.师资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有效需求的视角提醒我们要充分考虑幼教师资需求的现实性、差异性、不均衡性、潜在性。只有从现实出发,研究分析不同类别幼儿园师资需求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才能有效地释放出需求的潜能,最终实现均衡发展。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幼教师资需求受到多层面多因素的影响。来自国家和各级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师资配备标准规定了师资配备数量的要求,师资准入标准规定了师资的学历、教师资格、招录及聘用等要求,编制标准规定了公办幼儿园的事业编制数量,经费投入标准规定了对各类幼儿园办学经费的投入标准,有关师资待遇保障规定,等等。

来自幼儿园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幼儿园教师工资、社会保障及福利等待遇条件;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包括事业编制、合同编制、代课教师;幼儿园工作环境条件包括所提供的教师工作场所及其专业发展所需的环境状况;幼儿园自身的师资需求偏好包括对幼儿园教师数量、资质、工作要求及落实教师待遇等方面的偏好选择;幼儿园经费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保教收费标准及从其他渠道获取经费的能力,等等。其他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幼儿园所处的地理与社会环境,包括幼儿园教师工作居住的环境、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工作性质等因素。

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类别幼儿园的用人需求表现出差异性,即产生了各自对师资的有效需求。反过来,各种因素对师资需求的影响和作用也是通过师资有效需求的差异体现出来的。这些差异主要集中表现在地域、城乡、举办性质三种类别的幼儿园不同的师资需求水平之中:地域类别主要是因经济社会不同程度的发展对师资需求的差别;城乡类别能反映在同一地域中的城区与非城区对师资需求的差别;举办性质类别则是幼儿园因公办、集体办、民办等举办性质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师资需求差别。这些类别的划分是与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相符合的,它反映了幼儿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段发展不均衡性、差异性的客观现实,也反映出政府、社会、幼儿园等多主体在提升师资有效需求方面的水平差异。正如幼儿教育发展受到政策层面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一样,幼教师资需求同样在地域、城乡、不同举办性质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统一要求。

2.县域师资有效需求的模型构建

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有效需求的回归模型,可以更好地探究幼教师资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本研究运用案例分析和调查法,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D省经济发达的县市(P市)和两个经济欠发达的县(N县和S县)的各类幼儿园现有教师为调查对象(见表5-1)。因子的选取,通过上述影响因素分析可以概括为国家对师资配备的要求水平、地方政府的投入保障能力水平、幼儿园为教师提供各项待遇的水平,即配备标准、投入能力、工资待遇三个维度,从中选取了九个自变量(见表5-2)来预测专任教师数(因变量)、幼儿园教师持证率(因变量),并通过了相关性分析。

表5-1 D省三县(市)学前教育相关数据

注:专任教师包含事业编教师、合同制教师、代课教师及园长等;事业编占比指事业编教师占教师总数比;学前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时间为2017年7月,经费及经济相关数据年份为2016年。

表5-2 各变量的统计描述

注:样本总数均为623。

从配备标准维度来看,幼儿数直接影响教师数量的刚性需求。班师数和班额反映教师数量的弹性需求,在国家原则规定和实际数量配备之间即标准需求[21]与实际需求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

从投入能力维度来看,教师待遇保障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编制是影响幼儿园教师工资的最为重要的因素。[22]在编教师比例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身份与待遇,也关系到财政投入的规模。在教师工资待遇投入项目和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事业编制可被视为县域政府投入的主要形式,有事业编数和事业编占比两个变量。社会投入主要体现为收费标准。这种设计比较符合目前县域实际,也能体现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两种经费分担方式之间的张力。

从工资待遇维度来看,社保方式分为参缴或未参缴在岗职工社会保险两种情况。事业编合同制占比,反映了县域幼儿园代课教师(未签劳动合同的教师)这一群体的实际存在,但与社保方式变量不同之处在于,合同制教师的界定还包括了签属劳动合同并选择“其他”保障形式的情形。这一因素在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一定程度存在。非编工资占比代表幼儿园对非编教师工资的承担比例,反映非编教师所占比重及其工资水平两个方面。非编月工资收入标准设定为1 000元、1 500元、2 500元、3 500元四档,事业编月工资收入设定为5 000元。

3.实证结果与分析

(1)幼教师资数量需求模型及分析

以幼儿数、班师数、班额、事业编数、收费标准、社保方式、非编工资占比为自变量,以专任教师数为因变量,建立幼教师资数量需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表5-3 幼教师资数量需求多元线性回归系数表

注:因变量为专任教师数。

从表5-3可以看出,七个自变量均对因变量的变异有显著意义。通过计算偏相关回归系数的平方(即sr2,反映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解释率)来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在模型中对专任教师数的独特解释率,结果发现,幼儿园幼儿数对专任教师数有更高的解释率,两者存在正向联系。其次班师数和班额有较高的解释率,与专任教师数量分别存在正向和反向联系,即班师数小或班额大会产生需求“抑制”。事业编数和收费标准均对师资配备形成正向支持,政府投入的增加和幼儿园保教费标准的提高,提升了教师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的保障水平,使幼儿园增加教师数量更具现实可能性。社保方式和非编工资占比对专任教师数有影响但预测作用小。表明目前县域幼教师资数量配备主要受在园幼儿数的影响,师资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幼儿规模且维持在比较低的工资待遇水准上;在幼儿数一定的情况下,实际生师比(班额与班师数之比)高是师资需求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

(2)幼教师资质量需求模型及分析

以事业编占比、事业编合同制占比、非编工资占比为自变量,以幼儿园教师持证率为因变量,建立幼教师资质量需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表5-4 幼教师资质量需求多元线性回归系数表

注:因变量为教师持证率。

从表5-4可以看出,三个变量结果在统计上均具显著性意义。通过计算偏相关回归系数的平方发现,事业编合同制占比的解释率最高,其次为非编工资占比和事业编占比。表明事业编合同制占比越高,代课教师数量越少,教师的持证率越高。对持证率预测而言,减少代课教师要比增加事业编制更为重要。非编工资占比与持证率有正向联系,说明非编教师及其待遇对教师质量存在正向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工资福利保障水平对幼教师资质量需求影响大。

(3)幼教师资需求多模型回归分析

通过构建地域、城乡、举办性质等类别模型,进一步对师资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多样本分析,探究其中的共性与个性。

①师资数量需求多模型分析。师资数量需求多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数据(见表5-5)显示,对专任教师数的回归系数,幼儿数、班师数、班额在各模型中影响均为显著;事业编数除在模型六中不显著外,在其余模型中均为显著(除民办园);收费标准除在模型五中不显著外,在其余模型中为显著或较显著;社保方式除在模型五中显著外,在其余模型中均不显著,非编工资占比在模型四、六中不显著,在其余模型中显著(除民办园)。原因可能在于,事业编制在公办园中配备数量不一,且有一定比例未能进入班师数统计,因而与在园幼儿和教师数量关联度不高。收费标准,因农村集体园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低于省定标准,与其办园规模和数量不相关。社保方式在多个模型中不显著或贡献率低,是由于东部大部分园实施了社保统筹,西部园能否招聘到教师与此关系不大,尤其反映在西部的公办、城区园中。非编工资占比,因城区中存在大量没有事业编制的民办园,公办园中非编人员数量和工资待遇不一,而对城区和公办园影响不显著。

表5-5 因变量为专任教师数的多模型回归数据表

注:*和**分别代表统计显著性为5%和1%。

通过计算偏相关回归系数的平方来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在各模型中对专任教师数的解释率,结果发现,不同影响因素的解释率在不同模型中存在差异。总的来看,幼儿数的解释率依然在各模型中最高,其次为班师数、班额、事业编数、收费标准,其余两个变量在各模型中均较低。具体就地域而言,东部园班额的解释率相对高,而西部园的收费标准解释率相对高。城乡而言,非城区的社保方式和非编工资占比的解释率虽然较小,但相比其他模型依然有预测作用。就举办性质而言,公办园的幼儿数和班师数在模型中的解释度较其他模型更低,班额在公办园和民办园中有较高解释率,班师数在集体园、民办园中有较强的预测作用,事业编数、非编工资占比在集体园中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②师资质量需求多模型分析。师资质量需求多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数据(见表5-6)显示,质量需求多模型与全样本模型基本一致,各变量对师资持证率的回归系数在各模型中均为显著,其中事业编合同制占比最为显著。同样通过计算偏相关回归系数的平方来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在各模型中对专任教师质量的解释率,发现西部园中事业编占比、非编工资占比对持证率的解释率非常高,公办园中事业编占比对持证率的解释率比较高,说明这些变量与全样本模型相比,具有更强的预测作用。

表5-6 因变量为持证率的多模型回归数据表

注:*和**分别代表统计显著性为5%和1%。

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多样本建立的师资需求模型,与全样本的模型基本一致,但各有其特殊性,表明相关变量在不同类别幼儿园中的影响作用和程度不同。幼儿数、班师数和班额对师资需求数量具有普遍较强的预测作用,事业编数对集体办园的师资数量需求、事业编占比对公办园的质量需求更具影响意义,收费标准对集体园、民办园师资数量需求更有影响,教师工资和保障水平对师资数量需求影响较小,但对师资质量需求具有普遍较强的预测作用。对未实施经费统筹的西部园而言,事业编数和收费标准对其师资数量需求,事业编占比和非编工资占比对其师资质量需求均具显著预测作用。公办园中存在实际生师比(按班师数测算18∶1,按专任教师数测算14.5∶1)偏高的现象。师资配置不均衡不充分主要体现为西部园、非城区园、集体园、民办园的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主要矛盾集中在农村集体办园和民办园。

由此可见,影响幼教师资配置的因素是多样的,且在不同类别的幼儿园中有不同的表现。划一地确定幼教师资需求是不合理的,应当在有效需求的思维导向下科学地确定幼教师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