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结果与分析
1.师资供给数量缺口大
师资数量变动状况能够反映出一段时间师资的供需状况。但真正要测定师资的供给数量却是一个复杂问题。前面全国和全省的数据测算是处于一种静态的条件下所做的匡算,而从对D省抽样调查来看,还有一些因素需要考虑在内。
(1)不同的测算标准均显示缺口大
不同的测算标准就会显示不同的需求水平,必然影响到供需关系的判断。2017年12个县市区幼儿园教师在岗总数为14 272人(含具有教师身份的园长),其中事业编制3 279人(占23%)、合同制10 993人(占77%),另有代课教师6 313人(占目前教师总数的30.7%)。若按目前现有可能的三种测算办法,均显示师资数量缺口较大,但同时也反映出不同配备标准下的需求规模测算是不同的。[3]
①按国家标准计算。具体按每班配备两名幼儿园教师计算,总计需要配备19 326人,缺口5 054人(以正式教师为准),约占需求教师数的26%。
②按世界通用标准计算。具体按照师幼比1∶15标准计算[4],需要教师17 765人,缺口3 493人(以正式教师为准),约占需求教师数的20%,师幼比是1∶18.7。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公办园中实际在班师幼比与统计的师幼比有较大差距[5],显示有一定比例的在编不在班的教师,反映出这类幼儿园的师资实际需求受到抑制。
③按D省标准计算。公办园和公办性质园具体按教职工与幼儿比率1∶8,其中教师占91%标准计算[6],民办园仍按每班配备两名教师计算,总计需要教师27 217人,缺口12 945人(以正式教师为准),约占需求教师数的47.6%。
由此可见,师资缺口是显而易见的,再次印证了前面对供需问题的分析,但也应当看到不同的测算标准对师资需求和供给的影响是很大的,关于需求侧的相关问题后面将有专门论述。
(2)幼儿园教师身份差异悬殊
幼教师资的身份结构对供给规模的测算有重要的影响,具体由在编教师、合同制教师、代课教师三种身份构成。在测算供给规模时(包括测算生师比)一般都将代课教师排除在外,前面全国、全省的算法即是如此。因为代课教师不属于幼儿园的正式教职工,流动性比较强。但在省内调查时发现,相当多的代课教师身份的确定是以是否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为标准,凡未签署的即为代课教师,因而这些教师也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劳动保障。因为幼儿园教师的保障制度在幼儿园包括一些公办幼儿园没有得到根本的落实,许多代课教师在幼儿园教师岗位上长期顶岗,实际发挥着教师的角色作用,由此助长了一些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大量录用学历低、非专业的教师,因此也抑制了幼儿园的用人需求。这种身份差异的客观存在反映了师资数量存在较大缺口,表明师资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均不足,其长期存在干扰到的不仅是师资供给的规模,还影响到了师资供给的结构。
(3)教师的流动性大
师资供给规模在教师动态条件下又有另外的表现。在调查中专门关注了人员变动情况,分为新进和调离两种情况。调查显示,2013—2017年12个县市区总共新进教师10 864人,其中2013年2 217人,2014年1 861人,2015年2 350人,2016年2 833人,2017年1 603人,年均2 173人(因统计截止时间原因,2017年数据不全,年均数以前四年为准)。同时4年总共调离(含退休)2 954人,其中退休351人,在幼儿园间调动的为688人,其余1 915人,年均流失约560人,约占年均新进教师的26%。两项相加每年净减员900人左右。每年的新增人数是建立在填补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实际供给规模远大于新增人数。可见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流动性是比较强的,有别于其他类别的教育,给师资供给带来更多的复杂性。所以,幼教师资供给的测算除按标准外还应当充分考虑流动性因素。
以上三种因素直接影响的是师资需求和供给规模,但是最终会对师资的供给结构产生影响。这表明,幼教师资供给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但供给规模的确定具有相对性,具有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师资供给不同的特点。这种相对性本身也说明师资供给的问题是结构性的。
2.师资质量供给表现为专业性不足
本书着眼于从质量需求来反观供给质量,即通过考察幼教师资质量状况来分析师资的供给质量状况及发现存在的问题。此次师资质量主要从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两种维度进行调查,结构质量指标从前面分析的学历和资格指标拓展为教师的现有学历、第一学历、教师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专业等评价指标。对过程质量的分析将在下一部分中进行。
通过调查显示(见表2-2),12个县市区幼儿园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72.7%、第一学历专科及以上占比为35.7%、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持有率51.2%、教师资格持有率62.1%、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比率51%、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比率27.7%。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与全国、全省(面板数据)相比分别低3.8%和12.5%,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比率分别低16.6%和13.4%。可见,幼教师资结构质量总体不高,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从12个县市区、2013—2017年新进教师的学历和教师资格的情况来看,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教师资格占比、幼儿园教师资格占比三项数据没有大的改观,基本上是围绕现状的均值呈现轻微波动不前的状态,表明2013—2017年幼教师资结构质量供给进入了平稳期,即呈现了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状态。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统计口径包含了代课教师。前面提到幼儿园的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代课教师对幼儿园来讲是一种实际存在,且占比30.7%,因而在具体分析师资质量状况时应当将其纳入。代课教师不仅在民办园中大量存在(36%),在公办园、集体办园中也占了23.3%、32.3%,即使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代课教师也占了18.6%,从图2-2可以看出,新进代课教师占比数据依然偏高。从调查来看代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要低于正式教师。这一事实在全国和全省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恰恰也说明了这一调查视角的必要性。
总之,无论是师资的结构质量指标偏低,还是大量存在着代课教师,数据无疑都表明了目前幼教师资的专业性水准整体不高,近几年的补充情况也反映了幼教师资的有效供给不足。
3.师资供给服务分布上存在结构性差异
在分析幼教师资规模供给和质量供给的基础上,从地域、城乡、不同举办性质三个角度来深度剖析12个县市区幼教师资的供给结构,即结构性供给,会更加有助于对幼教师资需求与供给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表2-2做如下分析。
(1)地域差异上东强西弱,格局明显
除“新进事业占比2”一项外,其余各项西部与东部均有明显差距。西部师资的规模指标、质量指标、稳定性指标、趋势指标(新进指标)均弱于东部,其中第一学历相差不大,表明教师在最初入园进岗时的差别不大,结合新进指标上西部趋势渐弱,表明东西部的师资队伍状况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呈扩大趋势。“新进事业占比2”一项西部高于东部,表明这几年西部事业编制投入力度有所加大,但“新进事业占比1”低于东部30个百分点,说明在新进教师中的事业编比例增长依然弱于东部,其新进代课教师比重过大是主要原因。
(2)城乡差别上城镇趋于缩小,农村滞后明显
结合多项指标看,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个别指标乡镇好于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城市中含有大量的民办幼儿园,而乡镇主要是以公办的中心幼儿园或中小学附属幼儿园为主。尽管乡镇的幼师新进学历比这几年有所提高,但是其学前教育专业比依然较低,仍然会影响幼教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城市与农村指标之间的反差是幼教师资城乡差别上最为突出的表现,农村新进幼教师资的学历、专业、资格等质量指标过低。
(3)不同举办性质上公办独强,集体与民办皆弱
就三者相比较,公办园的师资队伍规模、稳定性和质量等指标均优于其他两类园,只是公办园中这几年新进的代课教师比重偏高。就公办、公办性质园(集体办园)与民办园相比较,民办园除其第一学历因其办园历史短的原因指标偏高外,其余指标尤其是教师资格类指标偏低,尽管其专业占比较高,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说明民办园的师资队伍总体缺口大,质量不高,稳定性差。就公办与集体办园两类园相比较,集体办园的规模缺口较大,稳定性差;各项质量指标偏低,但相对稳定,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这几年事业编制对集体办园有所增加但依然偏重公办园。
表2 2 D省1 2县市区幼教师资供给数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