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与有效供给
1.供给与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一对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与服务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1]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数量。[2]一般认为供给与需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为价值规律所调节。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趋于平衡,是供求矛盾双方的内在规律。有人认为,均衡是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3]经济学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变化最终趋于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4]
2.主要西方经济学家的供需理论观点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对立统一中推动经济发展。但两者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孰重孰轻,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主张侧重供给管理还是需求管理,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稳定或刺激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5]供给管理是通过控制总供给稳定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除需求管理外,供给管理也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经济增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效率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6]
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发展史来看,供给管理理论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如重农学派(Physiocrates)强调土地要素供给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性;斯密(Smith)强调劳动和资本等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他认为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来源,“劳动是第一价格”。[7]每个人所拥有的商品是自己的购买手段。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即“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8]他认为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就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就越大。供需双方都是通过供给自己的产品来购买别人的产品。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9]他反对政府干涉生产,认为市场供求会自发趋于均衡。李嘉图(Ricardo)强调有限土地及其所导致的报酬递减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肯定了萨伊关于需求受生产限制的观点,认为“需求是无限的——资本的运用只要还能产生一些利润,便也是没有限制的”。[10]只要生产能提供购买手段,商品实现就不成问题。
与供给管理相对的是需求管理,其理论代表主要有西斯蒙第(Sismondi)和凯恩斯(Keynes)。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消费决定论者。他认为先有劳动的需求,由劳动的需求来决定生产,否则市场就停滞了。[11]消费“永远决定更高的生产”。[12]消费决定生产实际就是由收入决定生产,消费不足引起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引起经济危机。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实行国家主义。他提出就业量不决定于总供给,也不决定于总需求,而是决定于有效需求,即决定于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这两条曲线的相交均衡点。他主张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鼓励扩大有效需求,由政府扩大直接投资,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为解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之后也还有较大影响。
现代供给学派肯定萨伊定律,主张供给是需求唯一可靠的源泉,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应当主要考虑是什么因素决定供给,如何促进生产增长和怎样消除阻碍生产增长的因素。吉尔德(Gilder)认为需求包含在供应之中[13],他提出“需求来自产品本身的质量。但在一个变动中的世界上,对质量要求是不断变化的”[14],提供新产品能创造新需求。主张减税、加强供给管理、让市场发挥作用的供给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取代凯恩斯主义在解决美国经济长期滞胀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上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主要观点。不难看出,从斯密到凯恩斯,经济学家们主要是围绕着两个问题来展开争论,一是供给与需求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何为重何为主的问题,二是经济管理要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还是国家干预政策。第二个问题实际上也是第一个问题在政府政策层面上的展开,主张供给为主的,多强调市场自主调节,反对政府过多干预,供给会适应创造需求;主张需求为重的,多强调政府干预,通过刺激和拉动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由此看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在经济思潮上由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构成,并且轮流居于主要位置。[15]两种思潮相互渗透发展,差异逐渐缩小但不会消失。
3.马克思的供需理论观点
马克思的供需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和消费两者唯物辩证的关系的基点上的。他认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相互关系密不可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本质上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6]生产过程也是直接的消费过程,“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17]两者有同一性。双方互为手段,互为媒介,相互依存。就一个主体来说,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一个行为的两个要素。但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消费表现为生产的一个内在要素[18],“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1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反映在供给与需求上,供给也是起点,也是居支配地位的要素。[20]马克思认为那种“需求决定供给,反过来供给决定需求,生产决定市场,市场决定生产”的观点,是“混乱观点”。[21]显然马克思明确地告诉我们:生产和消费是辩证统一的,生产是起点,居支配地位,但必须符合市场的需要。马克思的上述观点,从理论上说明了生产与消费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指出生产的地位及其服务方向,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供求关系理论,实现有效供给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观点告诉我们,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的一对重要概念,所有经济领域的现象都由此而来,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同一关系,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两者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最终要依靠供给,供给居于起点位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4.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
供求研究的深化催生了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概念。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有效需求的概念要大大地早于有效供给。斯密在解释供求矛盾时最早引入了有效需求的概念,他认为,愿意支付商品自然价格(价值)的人的需求,可称为有效需求[22],绝对需求是指不具备购买能力的一种需要(贫民也许有一辆六辔马车的需要)。有效需求是现实的有购买力的需求,否则就是无效需求。马克思也认为需求是“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的需要”[23],但“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24],否则只能是一种观念的东西。供给同样也存在着有效供给和无效供给。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大多数经济学家默认“供给”实际上就是有效的,否则将会被市场所淘汰。“有效供给”(effective supply)的核心内涵是指卖方以市场价格为转移的意愿和能力。概括起来,西方学者从产品或劳务供给、要素供给、能力供给三个角度,从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个条件出发,对有效供给进行了定义。[25]马克思虽没使用“有效供给”这一概念,但也提到商品如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就会“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26]他认为,“供给,这就是处在市场上的产品,或者能提供给市场的产品”[27],这个产品在质和量上都有规定,要有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竞争和价值规律在供需间起平衡作用,竞争的优势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于有效供给,我国理论界有不少的定义。(1)胡培兆[28]认为,有效供给是供给的量、质、价等都能为需求者所认可、接受的供给,是能创造出有效需求的供给,否则就是无效供给。供给是否是有效供给要在市场上得到消费的检验,市场经济的兴衰最终决定有效供给的有效性与供给力。(2)吴开俊给有效供给下的定义是指厂商生产的商品符合消费者需求,从而能够通过市场充分实现其价值交换,它是与商品无效供给相对立的范畴。[29](3)史宏协则认为有效供给是指最大限度与社会总需求相适应的、适销对路的总产品结构。[30](4)华桂宏指出,有效供给的实质是经济发展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持续扩张以及与收益递增趋势并存的供给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广义性的、多层次的范畴。[31](5)陈端计认为供给能够出清,需求能得到恰当满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能得以充分考虑,政府的政策法规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包括产品和劳务供给、要素供给及供给效率在内的三位一体式全方位互动的可持续型供给。[32]由此可见,有效供给无论是与无效供给相对称,还是与有效需求相对称,它都应该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与质量的扩张、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的扩张。不同学者对质量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总体来看主要包括得到需求认可、资源配置效率、制度供给质量等。本书认为,有效供给是指供给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与质量能够适应、满足、引领需求,能够增加个人和社会福利且供给要素配置有效率的供给。有效供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前者的含义是与有效需求相对应的,后者的含义是与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不足相对应的。
5.有效供给概念的本质特征
根据前面所述,可以看出有效供给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效供给是能够适应、满足、引领需求的供给;第二,有效供给涉及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效益,能够增加个人和社会福利,效益效率抵销成本有余的供给是有效供给;第三,有效供给不仅表现为总量上符合需求,还体现在质量和结构上。第一个方面是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角度讲对供给有效性的本质要求;后两个方面是对第一个方面的展开,其中资源配置效率是有效性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第三个方面是有效资源配置的结果和有效性的具体表现。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有效供给不足或无效供给。当然判断供给的有效性属于价值判断,供给完全满足需求几乎不可能,有效性具有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