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激活内生动力的市场调节与竞争机制

一、健全激活内生动力的市场调节与竞争机制

市场是联结高等学校和国家的枢纽,是实现高等教育微观运行和宏观运行相协调的中介环节。市场调节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产生供给的动力机制,从而促进供给的创新。

1.幼教师资供给市场的组成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将高等教育市场分为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院校市场。消费者市场是指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选择,即学生缴费购买高等教育服务;劳动力市场是指高校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向作为雇主的高校提供劳动力;院校市场是指作为事业单位的各院校之间的相互影响。[2]幼教师资供给市场主要体现为师范生市场、院校教师市场、院校市场。以师范生为核心构成了招生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它调节着师范生与培养院校、用人单位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一市场中的主体间的平等性和自主选择性较高,市场供求规律在这两个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院校教师市场是院校与教师之间形成的市场,随着院校用人自主权力的落实,院校与教师之间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双向选择。院校市场是院校之间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市场,体现的是政府与院校、院校之间的资源分配关系,表现为院校之间围绕生源质量和师资质量而展开的争取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竞争。

2.幼教师资供给的市场调节机制

市场调节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价格机制来实现的。三种机制之间有内在联系,供求关系是基础,供求的变动通过价格信号反映出来,价格信号引导了市场交换行为,推动了市场竞争,竞争的结果又会形成新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三种机制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市场的调节。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市场对幼教师资供需的调节也要通过这三种机制。在幼教师资供给的市场机制中,主要体现为供给主体依据师资的供需状况以及价格信号,通过市场竞争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其中价格信号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表现。师范生市场的价格信号主要有院校美誉度、专业前景及就业待遇、学费等,教师市场的价格信号主要有院校的办学定位、教师专业发展与待遇等,院校市场的价格信号主要是院校美誉度,具体有院校的能级、教学科研资源的质量水平、师范生质量与前景等。各种市场依据价格信号进行选择,从而实现资源配置,产生市场竞争。价格信号是长期供需两端政策及其努力的结果。比如,公费师范生在学费、毕业安置方面的信号就会导致师范生生源质量的相应提高,在学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质生源会向美誉度高的院校集中;师范生所在院校的美誉度高,其就会成为幼儿园竞相聘用的对象;院校的能级高低、待遇优劣影响教师招聘的层次,能级高待遇好往往对博士层次人才有吸引力;院校的科研水平高往往能争取到更多的科研资源,师范生培养质量高对吸引教育资源非常有利,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价格机制对于市场竞争具有重要作用。

市场调节最终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竞争机制促使市场主体对市场信号做出敏捷反应,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才使市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样,在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价格信号对幼教师资供给主体来说具有实际价值,质量和效益问题对院校来说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相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主导资源的分配,院校必然不会重视市场供求,缺少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内在驱动力。所以说,要真正建立服务需求的师资供给的动力机制,必然要引入市场机制。当然,幼教师资供给的属性决定了自身离不开政府的调控,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需要同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又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防止“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