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供给侧

供给侧这一名词目前尚无十分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经济学中的供给侧,即供给端、生产侧,是与需求侧相对的一个概念。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81]在经济领域,劳动、资本、土地、资源、技术、知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是生产侧的重要内容,供给侧还有生产主体、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等角度。[82]李佐军给供给侧下的广义定义是指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提高发挥作用的供给侧力量或供给边因素,包括经济活动主体、生产要素、要素升级、结构变动、制度变革。[83]供给侧管理是从经济的供给端入手,通过解除对人口、资本、土地、制度等要素的抑制,增加有效供给,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基于对供给主体和供给要素进行的管理。新供给经济学派认为,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就是“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与要素升级)。[84]

2.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

幼教师资供需市场同样存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简称幼教师资供给侧,即幼教师资供给端,它是一个相对于幼教师资需求端而言的概念。它主要是由参与幼教师资供给的各类教育资源组成的供给体系,包括供给主体和供给要素等,本书将“幼教师资供给侧”与“幼教师资供给体系”两个名词互为通用,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幼教师资供给侧的供给主体和供给要素如何得到优化以形成有利于实现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目标的供给体系。根据教育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本书认为幼教师资供给主体主要有院校、政府及相关部门、幼儿园(用人单位)、师范生等。幼教师资供给侧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呈现结构性特点。这里涉及本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结构,结构组合的方式影响着供给体系功能的发挥。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结构性的,它们既包含了各种构成性的要素或部分,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它或它们又都是某一个更大的结构的一部分,为满足更大结构的最基本的稳定和最起码的存在提供必要的功能。[85]所谓结构,指的是事物或系统以某种意义被分解,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状态及彼此之间相互联结的方式、性质、比例关系等。高等教育结构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86],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高等教育系统能否更好地照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结构的建构主要是要素建构和结构关系建构。高等教育结构总是在一个个需求产生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系统要素成分的丰富化而建立起来的。[87]我们应当从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出发,既研究宏观结构,又研究微观结构。[88]本书将运用结构性分析方法对幼教师资供给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进行问题分析。微观结构指幼教师资供给中的培养环节所涉及的各种要素结构。这些结构对人才培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结构的优化程度直接影响到人才供给的质量,具体包括培养目标结构、规格结构、培养模式结构及课程结构等主观设计的要素所组成的供给结构,也包括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师资)等客观条件要素所组成的供给结构。宏观结构主要涉及供给中的政策、体制、规划等宏观要素组成的结构,包括供给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地区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等。在供给体系中,微观结构是宏观结构的基础,宏观结构通过微观结构体现出来,宏观结构对微观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

幼教师资需求侧是指幼教师资的需求一方,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需求主体、需求标准及其他需求政策等要素。按本书的理解,在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求侧对于幼教师资供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虽然改革的重点在供给侧,但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使两侧的主体、供需结构、要素配置达成和谐统一。尽管需求对供给有重要影响,应当指出并非所有需求侧主体的需求都是有效需求,唯有现实的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才是幼教师资的有效需求,才是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对象。从需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上讲,并非所有的需求都是有益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幼教师资有效供给加以引领;需求中存在潜在需求和后发需求,需要在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实现过程中予以激发。

3.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为指导,以实现幼教师资有效供给为目标,用改革的方法,优化供给主体,重构幼教师资的供给体制机制,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幼教师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其中“结构性”一词十分重要,具体情况将在下一节中详细阐述。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在供给侧采取的管理措施,而是涉及幼教师资供给侧关键性领域的改革,是针对幼教师资结构问题和体制缺陷而改革相应的体制机制。因此,供给体制机制是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辞海》将“体制”解释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现代汉语词典》把“机制”解释为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一般来说,在社会组织中,体制是指一种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实施形式,一个以权力配置为中心,以结构、功能和运行为主体的体系。机制是指组织内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过程。体制与机制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体制属于静态的制度安排范畴,机制属于动态的行为操作范畴,体制比机制更具基础性和稳定性;体制是机制的载体和前提,机制因特定体制而生;机制随体制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体制条件下,组织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过程也不相同。[89]可见体制与机制之间关系密切。高等教育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运行方式所组成的体系。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经济、政治等其他外部社会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即高等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主体要素(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与客体要素(资金、资源和服务等)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不同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特征各不相同。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机制和自主办学机制分别是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竞争机制是运行机制的动力结构。国家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是高等教育运行的主导环节;市场是联结高等学校和国家的枢纽,是实现高等教育微观运行和宏观运行相协调的中介环节。[90]

幼教师资供给体制是指在幼教师资供给侧形成的主体间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运行方式所组成的体系,幼教师资运行机制是在特定的供给体制下供给侧各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幼教师资供给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幼教师资供给体制是幼教师资运行机制的载体和基础,幼教师资运行机制是特定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下的工作方式。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机制同样至关重要。合理的供给运行机制能够有助于保障和发挥好政府主导、市场调节、院校自主的三种基本调节力量,使供需之间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