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查结论

三、调查结论

1.本次调查对全国、全省数据分析结果具有参照价值

从调查对象的选择上看,一是D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幼儿教育发展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所选择的省内区域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和要求。二是12个县市区的数据无论从现状还是从动态趋势,均与全国、全省数据具有比较强的吻合性。从前后数据上看,无论是总量还是分类别的数据,除个别有出入之外,总体上是吻合的。因而这一调查所形成的结论对全国、全省幼教师资供给数据分析具有验证性,对深入研究全国、全省幼教师资供给结构问题具有重要参照价值。

2.幼教师资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

从供给的专业层次结构上看,既多又少。表现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居多,真正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也就是说的确同时存在总量上的“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一现象与经济领域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具有相似性。

从供给服务分布结构来看,存在地域上、类型上的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幼教师资供给主要服务于省内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以及城镇、公办幼儿园的需求。相反,相对弱势的区域和类型的幼儿园得到的不良供给较多,对其今后的发展留下较多的隐患。从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这种结构差异性特征并未消除反而有放大的迹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师资供给应当均衡化,这一要求是教育领域中的特有现象,这一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由市场来配置资源是有所区别的。

可以说,数量缺口较大、质量总体不高、结构矛盾突出是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幼教师资供给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不能做到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精准施策,那么这种幼教师资供需中的问题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基于科学预测的区域性政策统筹显得尤为重要。

3.幼教师资供给状况与需求水平呈正相关

有效供给总量不足,有供给自身规划与产出问题,也有需求方面的问题。供给的不均衡主要来源于需求的差异。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以及幼儿教育被重视的程度,对幼教师资需求从规模到质量都有决定性影响,幼儿教育的政策对师资需求结构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从D省东西部地区对比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水平整体好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幼教师资需求的数量较多、规格较高,因而必然带来教师招聘录用政策的区域间差异。至于教师编制与待遇水平等方面因素,更会影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进一步引发师资供给的不均衡。总的来看,对一个区域而言,幼教师资供给与需求之间会因其需求政策而达成一种平衡,表现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分析研究幼教师资供给必然要遵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着眼于供给侧的改革,要从供需两端发力,同时考虑幼教师资供需两个方面的问题,从供需关系出发研究解决幼教师资供给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