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动规划机制

四、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动规划机制

机动供给规划机制,即搭建师资供给的“蓄水池”,与供需预测机制、供需预警机制互为联系,互为补充。在坚持学前教育专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体现供给的灵活性,以应对需求市场的变化与波动,使幼教师资供给体系更具灵活性、机动性,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着眼机动规划机制的完善。

1.增强学科结构适应需求的灵活性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达到高度融合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科类结构的调整上,注重综合化,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接近高度融合。[1]针对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需求,应当在院校内部加大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健全大类招生、专业加方向、转专业、双辅修学前教育专业等机制。从调研来看,与学前教育相关的艺术类、体育类、外语类、心理类等学科专业在幼儿园有一定的需求,在非学前教育专业供给中占有一定比例,因此这些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多样化选择为幼教师资机动供给提供了可能。另外提前介入对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能够克服仅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可入职所带来的弊端,同时有助于消化师范类非学前教育专业的“产能过剩”。

2.促进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融通发展

从专业角度讲,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相近专业融通的可能。学前教育专业与小学教育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要求,但两者同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在培养模式方面有较大的相似之处。本科院校中大多同时设置了这两个专业,一般同设在一个二级学院之中,师资多有互兼。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也有交叉,小学教育专业在趋于饱和状态下流向学前教育专业岗位是其最佳选择,因有幼小衔接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应当能够胜任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目前D省在实行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极为相似,两者有共同的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与结构有许多可以融通之处。同时随着幼儿园教师地位的提升和编制的落实,两者之间的岗位交流不再存在更多的障碍。

师资需求对两个专业融通提出现实要求。两个专业对应的岗位有前后承接关系,生育高峰低谷的变化将持续影响两个学段。往往会出现幼儿教育阶段经历了入学高峰后即进入小学低年级段的入学高峰,幼儿园教师的需求高峰过后,即迎来了小学教师的需求高峰。如何通过融合两种师范教育资源,加大两个专业的相互融通,使人才培养更具复合型要求,以应对和满足两个学段的师资需求,实现两类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是幼教师资机动供给要面对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在规划幼教师资机动供给时将两个专业融通纳入其中,以作为幼教师资供给的“蓄水池”,发挥削峰填谷的作用。在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的协同下,及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调整达到两个专业融通培养的要求。同时,应建立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之间的兼岗制度,平衡两个学段的师资供需矛盾,加强科学的幼小衔接。

3.对顶岗实习作适应性安排

顶岗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与准教师双重角色互换学习的重要方式。近几年顶岗实习不仅成为师范生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幼儿园欢迎的补充人力资源的方式。目前D省实行的师范生支教就是采用的这一做法。院校如果具备一定培养规模,其对顶岗实习的灵活安排将会对幼儿园产生较大的“岗位效应”,形成固定岗位连续循环安排,可以帮助幼儿园解决人力资源暂时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安排通过顶岗实习置换出的幼儿园教师到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当然顶岗实习安排应当在符合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做适应性调整,不应当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安排可在校地共建平台上通过校、园师资供需预测和预警机制来实现。

4.实行多种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

实行多种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将非专业供给纳入专业供给的一种现实做法,可增强师资机动供给能力。前面提到了目前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其中包括:资格单一,与教师专业发展不配套;非学前教育专业缺少教育实习环节的研修,不符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要求,等等。如果能够建立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相配套的多种资格证书制度,将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师资机动供给的一种形式。建议可以实行幼儿园教师临时证书、有期限证书、终身证书的分类管理,明确各种资格证书的申请条件和有效期限。

从现实供给角度讲,临时证书有较大的意义。鉴于目前为满足师资的规模需求,师资需求侧的准入政策不可能限定专业,存在较多非专业供给的现实状况,甚至存在学历在专科以下代课教师的现象,因而实行临时资格证书对保证师资的规模和质量都十分必要。可根据准入要求制订临时教师资格申请办法,对符合要求的人员经考录合格颁发幼儿园临时教师资格证书,有2~3年的时间可持临时教师资格证书上岗,其间完成规定的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的修习要求,经校、园双方共同鉴定合格后可颁发有期限资格证书,经过若干年工作实践符合条件可申请终身资格证书。同时取消长期代课教师身份,实现完全持证上岗。这样,可建构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师资格制度,同时也有助于探索一种针对现实需要、兼顾规模需求和质量需求的灵活机动的新的师资供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