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1.期刊、报纸类
[1]虞永平.幼儿园教师是专业而有尊严的职业[J].幼儿教育,2018(13).
[2]沙莉,庞丽娟,刘小蕊.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3]卢晓东.范式陷阱与制约创造性[J].博览群书,2012(02).
[4]戴伟芬.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第三空间研究[J].教育研究,2014(07).
[5]张翔.教师教育U-S合作的X低效率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9).
[6]苏剑.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1(01).
[7]朱旭东.论我国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制度重建[J].教育学报,2005(02).
[8]程英.海峡两岸学前教师教育的问题、挑战与应对——第三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研讨会综述[J].教育探究,2013(06).
[9]王小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内涵、理论源流和时代使命[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02).
[10]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11]吴敬琏,厉以宁,郑永年.读懂供给侧改革[J].金融电子化,2016(05).
[12]徐康宁.供给侧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6(04).
[13]郭永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题和实践破题[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6(06).
[14]李停.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6(06).
[15]肖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科学发展,2016(03).
[16]李军国.不能用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来指导解决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N].吉林党校报,2016-06-15(003).
[17]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01).
[18]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
[19]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
[20]肖海燕.高等教育供给:利益相关者互动、利益诉求与制度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15).
[21]宋萑.构建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新三驾马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4).
[22]朱永新.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的几点看法[J].中国教师,2016(20).
[23]李剑萍.振兴地方高师院校,增强乡村优质师资供给[J].教育研究,2019,40(03).
[24]荀渊.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4).
[25]赵明仁.新时代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内涵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4).
[26]熊丙奇.教育“供给侧改革”还得抓牢牛鼻子[J].当代教育家,2016(03).
[27]叶忠.略论教育的有效供给[J].教育评论,2000(03).
[28]杨秀芹.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根源[J].理工高教研究,2006(02).
[29]文萍.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看优质幼教师资培养[N].广西日报,2016-02-19.
[30]庞丽娟,张丽敏,肖英娥.促进我国城乡幼儿园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03).
[31]李敏谊,程旭.论我国学前教育师资供给的困境与突围——基于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后的数据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32]杨莉君,李雨姝.湖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师资保障体系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3(09).
[33]彭世华,皮军功.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控[J].学前教育研究,2006(02).
[34]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03).
[35]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
[36]黄小丽,任仕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2(06).
[37]曾国.略论新时期高师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中国高教研究,2004(04).
[38]赵南.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学前教育研究,2009(08).
[39]周钧,唐义燕,龚爱芋.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04).
[40]柳海民,史宁中.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样态与基本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41]杨莉君,康丹.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6(05).
[42]刘益春,等.“U-G-S”教师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基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3(01).
[43]王嘉毅,程岭.“U-S”合作及其多元化模式建构——兼述第五届两岸四地“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学术研讨会[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44]袁丽,石中英,朱旭东.U-S合作伙伴关系“三级协同多维度”体系的构建与反思——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5(12).
[45]李中国.教师队伍建设中省级统筹的缺失与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Z2).
[46]戴伟芬.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第三空间研究[J].教育研究,2014(07).
[47]赵昌木.山东省教师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模式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48]向海英.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现状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9(04).
[49]苟顺明.新世纪美国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透视[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07).
[50]霍力岩,高宏钰,姜珊珊.导师制在美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5(02).
[51]洪秀敏.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Z2).
[52]何京玉.日本幼儿教师教育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35(12).
[53]谢安邦,荀渊.对我国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制度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05).
[54]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1(05).
[55]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观释义[N].北京日报,2014-11-03.
[56]吴开俊.教育有效供给与教育结构关系刍议[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10).
[57]吴克明.教育供求新探[J].教育与经济,2001(03).
[58]顾明远.教育与需求——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J].比较教育研究,1995(03).
[59]翟静丽.教育有效供给与教育体制改革[J].教育与经济,2001(01).
[60]叶忠.略论教育的有效供给[J].教育评论,2000(03).
[6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03).
[62]栗洪武.“教师教育”不能取代“师范教育”[J].教育研究,2009,30(05).
[63]李佐军.供给侧改革就是精准改革——《供给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前言(节选)[J].中国发展观察,2016(10).
[64]吴敬琏.结构性改革是制度改革,不是政府调结构[N].中国经济导报,2016-05-06(B02).
[65]刘元春.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J].理论导报,2016(03).
[66]简新华,余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供求关系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4).
[67]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01).
[68]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69]秦金亮.高质量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探索——兼论中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第三条道路[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3).
[70]虞永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12(07).
[71]李季湄,夏如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2(08).
[72]冯晓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
[73]刘占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74]赖德信.幼儿园教师工资差异决定机制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5(12).
[75]吕俊兴,等.新二胎政策下基于Leslie矩阵等数学模型的山东省人口预测[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0(01).
[76]孙百才,蔡翼飞,高春雷,高文书.2016—2030年人口变动及城乡、区域分布对教育供给的影响研究[J].教育经济评论,2018,3(03).
[77]刘焱,李相禹.国际视野下早期教育师幼比的规定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4,36(05).
[78]孙绵涛,康翠萍.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10,31(07).
[79]陈一壮.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与圣菲研究所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区别[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02).
[80]张永安,李晨光.复杂适应系统应用领域研究展望[J].管理评论,2010,22(05).
[81]李丽.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区域创新驱动力研究[J].经济问题,2016(05).
[82]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
[83]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07).
[84]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02).
[85]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86]龙宝新.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概念重构及其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5(09).
[87]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
[88]田建荣.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J].当代教师教育,2015,8(03).
[89]张根健,栗洪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完善[J].学前教育研究,2017(11).
[90]张小河,袁连生.教育经济研究的新进展——《教师供给经济学》一书简介[J].教育与经济,1986(01).
2.学位论文
[1]张世义.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5.
[3]刁力.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学前本科教育实习基地共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桂林.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5]方小娟.合力是如何产生的?[D].华东师范大学,2015.
[6]胡恒波.英国早期教育专业教师EYPS培训研究[D].西南大学,2013.
[7]黄媛媛.加拿大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4.
[8]陈端计.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供给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3.
[9]顾川.山东省人口预测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7.
[10]徐嘉黛.山东省人口迁移特征及空间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1]黄彩虹.人口新政下中国“低生育率陷阱”判断及趋势预测[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著作类
[1]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贾康,苏京春.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3]滕泰,范必,等.供给侧改革[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4]李佐军.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吴敬琏,厉以宁.读懂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肖昊.教育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8]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9]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0][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张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2]乔春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财务视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13]郭秋平.政府、市场与大学:中国大学办学定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14]刘庆昌.教育工学——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和理论探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15]秦金亮,等.全实践进行时——反思性幼儿教育实践者的专业养成[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1.
[16]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7][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M].梁小民,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8]曾艳玲.英汉西方经济学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9][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0][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1]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2][美]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M].储玉坤,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3]胡培兆.有效供给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4][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5]林毅夫,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26]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7]田建国.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28]栗洪武.学校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07.
[29]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0]郝文武,等.教育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团队.强壮开端——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工具箱[M].陈学锋,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140.
[32]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6.
[33]谢安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3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5]贺修炎.走向大学自组织: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36]黄崴.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7]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英文参考文献
[1]Smith M S,O'Day J.(1988).Teaching Policy and Research on Tearching[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California.
[2]Eraut M.(1989).Review of research on in-service education:A UK perspective.In:Wilson J(ed.)The Effectiveness of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R].Swets and Zeitlinger,Amsterdam.
[3]Mcinerney,D.M.E.,& Van Etten,S.E.(2003).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R].Research on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o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4]Papay,J.P.,West,M.R.,Fullerton,J.B.,& Kane,T.J.(2012).Does an UrbanTeacher Residency Increase Student Achievement?Early Evidence from Boston[C].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34(4).
[5]De Rosa,J.K.,L.K.Mc Caughin.Combined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Systems Conference,2007(1).
[6]CDWC.Guidance to the Standards for the award of Early Years Professional Status[DB/OL].https://core.ac.uk/reader/4158245,2008-09/2019-04-18.
[7]CDWC.Review of the Early Years Professional Status standards[DB/OL].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80957/TA-00084-2012.pdf,2012-05/2019-04-18.
[8]NAEYC.(2010).NAEYC Standards for Initial & Advanced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Programs[DB/OL].https://www.naeyc.org/sites/default/files/globally-shared/downloads/PDFs/our-work/higher-ed/NAEYC-Professional-Preparation-Standards.pdf,2010-09/2019-04-18.
[9]Salley,R.E.(1943).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pre-school teachers in New York city[J].Teachers College R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