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结构错位较为严重
供给的实质是资源的配置,有效供给的实现必然依赖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幼教师资供给亦是如此,其他结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资源配置结构,它直接与需求结构相对接。资源配置方式是更深层次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8]不同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和方式是不同的,因而资源配置结构也可以视为体制结构。计划经济条件下按政府制定的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即政府充当资源配置主体,以行政计划为资源配置方式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市场的供求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即市场充当资源配置主体,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方式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配置。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之中,两种条件并存,再者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有不同于其他性质资源的特殊性,因此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配置,教育供给中的资源配置主体应当包括政府和市场两种主体,配置方式也有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两种方式。两种主体和两种方式均同时作用于幼教师资供给中的资源(客体要素)配置之中,表现为政府的角色发挥、市场的作用表现和高校自主办学程度,也能反映出不同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征。
上述供给的宏观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资源配置结构是有密切联系的。资源配置的方式决定了资源配置结构,从而影响到供给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地域结构等。目前幼教师资供给的资源配置结构错位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没有妥善处理好政府的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两者的关系,政府的师资供给政策不配套,资源配置方式没有完全脱离依靠计划调节,在信息、规划、准入、评估、投入等方面缺乏宏观调控,在竞争领域、资源利用、自我调整方面缺乏市场调控,没有通过多种调节手段充分调动起院校办学的积极性,解决好幼教师资的供给问题。
1.政府层面
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的政策,就是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后文简称“政府(部门)”]进行师范教育资源配置的一次重大政策调整。“师退非进”是国家师范教育资源配置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幼儿师范教育被裹挟其中,旧有的师范教育体系被打破了,但是幼教师资供给的资源没有壮大反而被削弱了,大批扎根服务当地的中等师范学校退出了历史舞台,其空缺在一些地区由中职和随后进入的高职所填补。近些年各种专业院校纷纷涌入,但是总的看来优质资源不多,D省的综合性大学几乎没有参与师范教育培养,因而导致了目前全省幼教师资供需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矛盾。
(1)配置资源缺乏正确的市场认识
幼教师资供需市场有较强的特殊性。幼儿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和特点也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有极大的不同,幼教师资的需求与供给有自身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国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使其义务化,达到适龄儿童完全入园;城乡差别较大,社会力量办园仍是主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多元化,整体素质难以与小学教师相比。这些都是资源配置所需依据的基本现实。因此,政府应当认识到幼教师资供需市场的特殊性,统筹考虑供需两端的因素,多渠道吸纳教育资源,发挥好市场多主体的作用,调查所显示的问题,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的缺乏。
(2)配置资源手段排斥市场调节
资源配置的调节方式表现为政府(部门)的强势干预。没有通过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资源的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结果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不良供给大量存在。中师停办了中职办学却还存在,并且成为市场供给的主力;对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后带来的招生规模萎缩没有足够的预见;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在一省教育行政部门内多头管理,出台的政策不能很好地面对供需存在的各种客观现实问题。除此之外,经费投入、评估等相应的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局面。
(3)对资源狭义地理解为高学历就是优质资源
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新的师范教育体系,忽略了中国的国情。我国原有的师范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源自国家的重视、生源的素质和师范教育自身的特色。由于学历层次提升等原因,中等师范教育的生源质量与出口都面临挑战,这让我们应该认识到,师范教育层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对原有资源和师范教育传统的摒弃和淘汰。对高学历的推崇,导致院校竞相提升办学层次,脱离了师资的现实需求,偏离了优化制度供给引导专业院校提高生源质量、优化培养过程的正确轨道。
2.院校层面
院校层面,在应对政府的宏观政策时表现出的是只有顺应与追逐,追求提升办学层次,争取优质生源,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和科研资源,本科院校争办有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研究性大学,高专院校追求多科化、综合化。没有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需要的关系,主动服务幼儿教育发展的意识淡薄,兴趣不高。自身缺乏适应需求进行内部调整的动力机制,导致供给培养环节出现微观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协调的问题和矛盾,因此供给的规模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综合性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重视不够,在盲目追求办学高层次目标的驱使下在招生计划、师资引进、教师评价等方面没有顾及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使学前教育专业在夹缝中生存,但就业率比较低的专业包括一些师范类专业却没有做实质性的调整,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高职院校则为了生存不断扩大专业招生规模,但缺乏基于专业要求的质量保障。
3.市场层面
市场层面表现为一方面由于政府强势干预,市场机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幼教师资供给缺少对市场需求的响应机制、调整机制、竞争机制、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在一些领域存在因完全市场化而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
(1)缺失办学竞争
从培养环节来看,院校之间没有形成基于市场的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竞争。院校自发性培养缺少生机和内生活力,招多少学校自己定,办得好与坏都能生存,培养多少都供不应求。办学竞争机制的缺失使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以保障,院校服务社会需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得以提高。
(2)就业招生市场“失灵”
就业市场上,也就是从需求侧的视角来看,基本上是完全市场化的。从“国十条”之后幼儿教育开始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底子薄发展又快,众多的学前教育政策中师资政策始终是一项软政策,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得不到彻底的改善,难以真正释放出更多的有效需求,于是在用人自主的市场中,大量的不良供给成为今后幼儿教育发展的负担,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形成了目前一种低水平的师资供给平衡。受此影响,生源市场上则完全是自发的,高校招生并轨和就业政策调整后,在没有以往国家对师范教育的特殊政策关照下师范生生源越来越差,令人忧虑,近几年公费师范生政策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但数量极少,相应的配套政策还需完善。因而单靠市场的力量,不仅不能达到优化师资供给的目的,反而会使问题的解决陷入困境。
(3)资源利用不足
从市场资源配置来看,除前面提到的中师教育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以外,院校内部及院校之间也缺乏基于资源的合作。另外最突出的是校、园之间没有很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天然的无法替代的师范性教育资源却被忽视了,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之间形成了壁垒,双方只是一种简单的用人关系,而没有形成基于市场的平等合作、互惠双赢的关系。一方面,院校的眼中没有幼儿园,认为这种资源太“幼稚”;另一方面,幼儿园则认为院校培养不接地气,合作培养不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只是为用人而已,培养的人不满意自己再培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