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师资供给的微观管理体制设计

三、幼教师资供给的微观管理体制设计

幼教师资供给的微观管理体制涉及约瑟夫(Joseph)、希斯(Keith)的复杂性管理框架中战术层与工作层之间的治理关系。组织结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效率和效能的发挥。[22]整体优化来源于结构的变化或结构的调整。管理者面对有限资源和约束条件,只有采取结构重组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23]

1.院校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部门的治理关系

院校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部门(简称“专业部门”)的关系即高校内的校、院、系之间的关系,其治理关系属于院校内部管理体制规范的范畴。二者之间的调节,应当放在当下院校内部治理改革的背景下,使院校能够确立主动与地方合作服务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办学定位,尊重幼儿师范教育规律,形成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和质量保障的环境,以落实专业教学部门的供给主体性。两者之间的治理关系见图6-8。

图6-8 院校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部门的治理关系

一是要健全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完善以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为标志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民主决策。减少管理层级,让学术的声音能够顺畅地进入决策层面。二是要健全内部质量监测制度。对专业部门从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制、修订、执行到实践教学、专业师资结构等问题进行常态监测,重点监测课程体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状况。打破原有的校—院—系的单一封闭式评价模式,引入第三方评价和专业同行评价,接受利益相关方的评价,并将监测结果有效地运用到人才培养的改进上来。三是要建立人才需求紧缺专业的保障制度。院校能够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在投入、师资引进、招生计划等方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倾斜,以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四是要建立教师分类考核制度。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实践性特点,鼓励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要求,鼓励他们将学术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教学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使评价更具说服力,更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五是要完善跨学科、跨专业辅修第二专业制度。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使幼教师资供给的学科结构更加具有弹性,能满足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需求和幼儿园用人的多元需求,同时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使学科专业结构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

2.地市级政府(部门)与幼儿园的治理关系

地市级政府(部门)与幼儿园的治理关系属于地市教育系统内部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范畴。在两者既有的业务管理的关系中,可以增加与院校广泛合作、支持院校人才培养的新内容,地市级政府负责支持和指导所辖区域内幼儿园与院校进行以见习实习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合作。两者之间的治理关系见图6-9。

图6-9 地市级政府(部门)与幼儿园的治理关系

一是要制定专门的章程或制度对与院校的合作做出规定,加以制度保障;二是要完善指导制度,由其指定的业务部门对与院校的合作具体负责,并对幼儿园参与院校合作进行专业指导;三是要建立考评制度,由指定部门与幼儿园一起共同对师范生进行实习指导,并建立实习指导的质量监测制度,对幼儿园和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奖惩;四是要给参与合作的幼儿园提供资金、编制、职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实践基地建设给予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