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于市场的师资供需预测机制

一、建立基于市场的师资供需预测机制

1.预测主体

预测主体主要解决谁来预测的问题。根据供需预测要求,主要分需求预测主体和供给预测主体。市场预测是做好幼教师资供给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应当列入预测主体的职责。

(1)需求预测主体

需求预测主体为地市级政府(部门)及幼儿园等用人主体。省级政府(部门)负责统筹幼教师资需求预测工作。前面提到影响幼教师资需求的因素比较多,以一省为单位统一进行需求预测不太科学,具体预测工作应当由各地市级政府(部门)负责,以县级为统计单位,以幼儿园为基本单位。需求预测主体主要对幼教师资的规模、质量及结构需求状况进行综合预测。

(2)供给预测主体

供给预测主体为省级政府(部门)、院校。主要对已有的幼教师资存量供给状况和未来资源的供给状况进行综合预测。

2.预测目标

预测目标主要解决预测什么的问题,也分需求预测目标和供给预测目标。

(1)需求预测目标

为更好地提供幼教师资的供需规划,需求预测目标应尽可能做到科学预测、超前预测、有效预测。即对幼教师资需求的规模、质量、结构状况进行全面的预测,预测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预测,并且应当将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考虑进来,以使预测结果更加科学有效。可以将城镇化与人口转移、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标准以及教师退休流失等因素考虑在内。

(2)供给预测目标

根据需求预测同步进行供给预测,一方面要对幼教师资的存量供给状况进行动态摸查,分清现实供给与潜在供给,另一方面应根据需求状况和资源状况对未来的供给能力进行预测。供给的目标在于让更多更好的潜在供给转化为现实供给,以满足师资的需求。现实供给即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幼教师资存量。现实供给规模不等于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数量,它取决于师范生的职业选择意愿,应该剔除不能直接进入到幼儿园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潜在供给表现为,那些有意愿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的非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可以经过选修或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将来进入幼儿园教师岗位。未来的供给能力是在对幼儿教育师范资源配置的最大空间内可能满足的最大的供给能力的预测,包括省级范围内经过多种配置方式后所能参与供给的院校与专业的资源总量。

3.预测程序

预测程序解决怎样搞好预测的问题,即预测的流程,可分为基本预测程序和补充预测程序。以“师范生—准教师”为市场供需的核心,分别进行供给和需求预测,从工作层到管理层经过测算、提报、汇总、统筹等一系列环节,最终以供需相对平衡为目标由省级制订供需规划。可以根据供需规划制订年度招生计划,调整资源配置以满足幼教师资需求。同时辅以补充预测程序,即院校和地方政府(部门)在合作平台上根据师资供需市场变动进行适时调整,尤其对于质量供给环节微调是十分必要的。所有这些过程均应制度化、程序化,并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国家和本省人才供需信息,同时加强与其他省市的信息交流。

4.供需预测机制的特点

(1)市场性

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市场自下而上进行动态预测,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节,并形成长效机制。

(2)平衡性

供需相互配合,供需两端同时预测,以供需平衡为目标建构师资供给规划机制。

(3)综合性

同时考虑多个预测目标、多种影响因素,综合判断全面论证,力求预测效果最优化。

5.有效需求的测定方法

对于综合考虑多因素来预测幼教师资有效需求,可以借鉴前面提到的有效需求模型的测定办法。该方法适用于尚未达到标准需求时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师资需求预测。

(1)确定测定基点

县级是幼教师资队伍规划配置的基本“单元”,一个县市(区)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大体相当,影响幼儿教育的政策因素基本相同,建议师资需求测定应以县级为测定的基本单位。

(2)建构最佳模型

立足当地实际,具体分析当地师资需求的影响因素,选好影响因子,建构最佳的有效需求模型。就前面三县测定需求的模型而言,可以选择举办性质类别模型为主模型,将城乡模型作为参考。根据当地的情况可以调整自变量使需求测定接近于合理,划分的依据还是在于判断影响模型自变量的性质及程度。然后,以标准回归系数或通过计算偏相关回归系数的平方(sr2)来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在各模型中对专任教师数的独特解释率,分析自变量的影响权重;以未标准化系数B值来构建模型方程。

(3)着眼综合分析

运用多因素整体分析方法,是指既要从纵向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同类别模型比较,还要横向进行多类别多因子的模型比较,从中发现规律进行宏观把握和整体预测,不主张机械照搬运算,更不能搞每个幼儿园的一一对应。县级运用有效需求的测定办法应与自下而上地提报需求计划的传统办法相互结合,互为印证。传统的方法有利于近期当下的需求统计,有效需求有助于较长时间的需求预测。

(4)夯实基础数据

确定的影响因子,均能转化为可统计、可比较、能够覆盖所有幼儿园的数据指标(个别民办园的指标除外)。数据应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统计的准确性,这是有效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比如对代课教师的认定应当以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提供社会保障(实际有五保和三保等差别)为依据;收费标准应以不含其他收费的保教实际收费标准,而非按幼儿园评级规定的收费标准确定等等。

(5)注重把握侧重

要有针对性地把握师资有效需求的类别差异,找准差异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宏观把握需求的总规模及分区域分类别动态变化情况。其中省级应当着眼于地域差异分析,重点分析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不同地域带来的影响;地市级应当侧重分析城乡差异,重点把握同一地域内经济发展、政策等因素对城乡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县级应当落脚于分析不同举办性质幼儿园师资需求的差异。